你见过能卖上千万的“手套”吗?这可不是什么天方夜谭,而是一位名叫冷军的画家用画笔创造的奇迹。
他画的这只“手套”不仅卖出了690万的天价,还因为画工太过逼真,让画家本人直接被人们戏称为“人肉打印机”,而且据说要是把画作放大10倍,还能发现其中隐藏的奥秘。
那么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一个“破手套”,为啥能卖出这样的高价?
“人肉打印机”是怎样炼成的?
在艺术圈里提起冷军这位大画家,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作品依靠极致的写实风格著称,画作中的人物、静物能够细致到每一根毛发、每一丝纹理都让人叹为观止。
但谁又能想到,这位如今在艺术界声名显赫的大师,并非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艺术世家,他的艺术成就完全是靠着自己的一腔热忱和天赋,硬生生地杀出了一条血路。
冷军的父母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劳动人民,家境平平,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在那个年代,艺术对他们来说比天上的月亮还遥不可及。艺术训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冷军家却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父母为了生计整日操劳,哪有闲钱去培养孩子的艺术爱好呢?
对于年幼的冷军来说,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唯一“艺术品”,就是邻居送的一本临摹画册。这本画册,在他心里种下了对绘画的热爱和渴望,而且尽管物质条件匮乏,但冷军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艺术天赋和对色彩的敏锐感知。
他家附近有一家电影院,院墙上那些五彩斑斓、手绘的电影海报成了他最早的艺术启蒙。他常常驻足在海报前,一看就是半天。回到家他就凭着记忆,用画笔把自己看到的画面一点点地勾勒出来。
那时的他谈不上什么艺术理念和创作思路,只是单纯地想要画得“像”,由于年纪小,记忆力有限,为了更好地还原海报上的内容,他常常在电影院和家之间来回奔跑,一遍又一遍地观察那些细节,直到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与画纸上的线条完全吻合。
冷军就这样在无意间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 “观察训练法” 。他天生近视,看东西必须凑得很近,为了看清海报上的细节,他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观察,然后在脑海中将这些碎片信息拼凑成完整的画面,这种独特的观察方式,在日后成为了冷军绘画风格的基石。
也正是因为这种从小训练出来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能力,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真实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世界,触手可及。
他长大后,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训练,也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画画,就是要把眼睛看到的世界,毫无保留地还原到画布上,一点偏差都不能有。
为了达到这种极致的还原,他可以花费数月、数年时间去完成一幅作品,不厌其烦地修改、调整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也正因为他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追求,人们给他冠上了“人肉打印机”的称号,就是形容他出神入化的写实功力。
1990年冷军创作的《小唐》惊艳亮相,画中的人物肌肤纹理清晰可见,就连头发丝都仿佛触手可及,令人叹为观止,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他惊人的写实功力,也让他在画坛崭露头角。
之后的几年,他又创作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人物肖像作品,其中就包括那幅著名的《小姜》。画中少女细腻的肌肤、毛衣上清晰的针织纹理,无不体现着冷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高超的写实技巧。
可以说他的作品仿佛打破了照片与绘画之间的界限,带给人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也让世人对绘画的可能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只破手套带来的思考
1996年,冷军和几个搞艺术的朋友去武汉钢铁厂体验生活,朋友们到了厂里不是参观就是拍照,忙得不亦乐乎,只有冷军一个人跑到厂房后面,说是要找找创作灵感。
这一找还真让他找到了“宝贝”,一个被随意扔在角落里的破手套一下就吸引了他的注意:这手套又厚又大,上面还沾满了油污、灰尘,破洞和磨损的地方也到处都是,一看就知道是用了好些年的老物件。
冷军捡起这只手套,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心里突然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觉得这手套可不就像那些在钢铁厂辛辛苦苦干活的工人吗?年复一年出汗水卖力气,这才撑起了咱们整个国家的工业。
回到画室冷军就决定要画一幅关于这只破手套的画,还要给它起个特别的名字——《手相》。在他眼里,手套上那些斑驳的痕迹,就像人手上的掌纹一样,记录着主人的经历,也反映着时代的变迁。
冷军就这样用自己最擅长的超写实风格把这只破手套“搬”到了画布上。每一处磨损、每一块污渍,甚至连针脚这种小细节,他都画得清清楚楚,就跟照片一样逼真。
更绝的是,随着艺术鉴赏技术的进步,人们惊讶地发现,如果把这幅画放大10倍看,画上的真实感比照片更能带给人震撼:
灯光照在油污上能看到反光,布料上沾着的铁锈颗粒也清晰可见,手套上那些因为时间留下的褶皱每一条都被描绘得极度细致,足以看出画家在这幅画上倾注的苦工和情感。
《手相》这幅画一展出就引起了轰动,很多人都被冷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给惊到了,更被画里蕴含的那种情感力量所打动。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一只破手套,也能被赋予这么深刻的意义。
《手相》这幅画最后以690万的价格被拍卖,创下了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争议和质疑
冷军的画出了名的像照片,但也有人不买账。有些人就觉得,你这画和照片有啥区别,照着照片画出来的画也能叫创作?他们认为这画画嘛,最重要的是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想法和风格,而不是光追求表面上画得“像”。
还有人说得更直接,说冷军这是在糊弄人,把高仿的画当艺术品卖。
面对这些质疑,冷军倒也挺淡定,因为照着照片画画只是单纯的技术工作,那些只会模仿照片的,顶多算个画匠,根本不是真正的艺术家。
艺术创作可不是简单的复制,真正的艺术作品,一定是融入了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而他的作品也确实不是照搬现实那么简单。
曾以3136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冷军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的肖像画《小罗》,就恰恰是冷军作品对“极致还原”和情感表达这两大艺术追求的融合。
这幅画是冷军对妻子容貌的完美呈现,也是他对两人爱情的一种纪念。画里的小罗眼神清澈,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仿佛真人就站在眼前,让人忍不住想伸手去触碰。
冷军和小罗的爱情故事也像他们共同创作的这幅画一样充满了戏剧性,两人跨越了18岁的年龄差走到一起,成为画坛的一段佳话,为了创作《小罗》,冷军前后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一丝不苟地描绘妻子的一颦一笑,力求将她的神态和气质完美地呈现在画布上。
这幅《小罗》被认为是冷军人物肖像画的巅峰之作,比他的其他作品都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感情,但由于冷军对绘画的热爱,远远超过了对妻子的陪伴,这段被寄予厚望的婚姻最后还是走到了尽头。
《小罗》背后的爱情故事虽然最后没有圆满收场,但它带给大家的思考可不止如此,毕竟要能把东西画得跟真的一样也是一种本事,更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
因为你想画得像,就必须仔仔细细地去观察、去琢磨,还得把你自己的想法加进去。观众看了你的画,也会被那种跟真的一样的效果给震住,然后才能开始思考一些现实生命艺术之类的问题。
就比如那幅《手相》,冷军可不是为了画手套而画手套,他是通过对手套细节的刻画,想表达手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让大家开始关注那些在底层辛苦工作的人, 这可不是照葫芦画瓢就能做到的。
当然也有人觉得冷军的画太“真”了,少了点传统绘画那种意境和留白的美。
结语
从痴迷临摹电影海报的小男孩,到如今在画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冷军这一路走来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可以说他的画作也是他人生的缩写,充满了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也蕴含了对现实和生命的思考。所以艺术有时候挺有意思,它从咱们生活中来,但又能把咱们生活里那些普普通通的事儿变得不一样,对此你认为呢?
参考资料:
艺术中国——2009-03-20——艺术家冷军的三种身份
北晚在线——2018-04-26——这个人的手比相机像素还高,一幅画卖6000万,比照片还真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