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就是运用暗示、重复等方法,对将要出现的人物事件预作提示,以便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
例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写通讯员从一位农村新媳妇那里借来了一床印有百合花的被子,他接了被子就走,匆忙中衣服被门钩撕破了,“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这里就伏了一笔通讯员军装肩头上的破洞,在他牺牲后,由新媳妇“一针一针”的缝补好;那床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也由新媳妇给通讯员填进棺材。这里的伏笔,当然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但在结构布局上,却表现出文路的精细,脉络的谨严,前面一伏,后文不乱。
清人毛宗岗在修订、评论《三国演义》中指出:“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弈者下一闲着于数十着之前,而其应在数十着之后。”这个对伏笔照应的比喻的说法,确是的论。
一般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人物事件单纯,为了使结构布局变化有致,出人意料,可常常采用伏笔的方法,有意藏“底”,事件的真相不过早地告诉读者,以便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和事件结果的极大关注,产生悬念,到一定时候,才解开“扣子”,使真相大白。
例如鲁迅的《药》,第一节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时是这样写的: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混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睛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往下滴。
这里安排的伏笔就很好。这黑衣人是谁,老栓买这红馒头做什么用,这鲜红的血从哪里来,被杀者究竟是谁?作者有意藏“底”,不加点明。一直到第三节安排一段“茶馆谈药”,让刽子手康大叔把事实和盘托出,才揭示了人和事件的真相,使读者恍然大悟。
一般长篇小说,头绪错综,线索繁复,结构宏伟,伏笔的设置就复杂得多。例如《红楼梦》,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的正式出场在第三回,同时贾府的一些头面人物也纷纷登场,与读者见面。但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四回葫芦僧介绍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说明主人公生活的典型环境,是全书总纲。到第五回"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就别开生面地提示并暗伏下本书十二个主要人物一生的命运,暗示全书情节发展的梗概,在布局上起到统摄全书的作用。
具体地说,如第九支曲《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空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自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这支曲是写凤姐的,可以当作凤姐的性格、地位、作用、结局的概括和预示来读。这就是对凤姐这个人总体上作了伏笔,为后文刻画凤姐的性格“张本”,也是为凤姐的结局作了预示。
未完待续……
本号是一个传播优秀文学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阅读是一件重要的小事,关注本号,一起来读书养性、终身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