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包含丰富多元的乐器元素,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喜爱。
小时候,每到春节时候,镇上会有戏曲节目演出,俗称唱大戏。露天大戏台前总是人满为患,
戏台上的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丰富多彩的戏曲表演让台下的人目不转睛的盯着看。
如果没有占到好的看戏位置也没关系,有音响和话筒的存在,即使看得不是特别清楚,耳朵也能享受到一场饕餮盛宴。
但是,如果是在古代怎么办,没有音响和话筒,离戏台较远的人们是怎么听到的,难道是靠着人扯着嗓门在唱吗?
当然不是,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可以从戏楼本身找答案。
本文所述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赘述于本文结尾。
古代的扩音系统
古代的戏台可并都不是现在人看到这样一次能容纳几百人的场所,古代的戏台多数都是很小的。即便是小戏台,没有现在的音响,恐怕也很难将自己的声音传至各个角落吧。
想象一下,演员在台上演唱,台下是一群熙熙攘攘的看戏人,仅靠着嗓门子喊,不仅会唱的时候感觉累,反而声音传播的也不远。
说到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尤其是在建筑学的造诣。
在古代,像戏楼这样的建筑一般都是环形的,这让就能利用周围的回音,让唱戏人的声音变大,这也是古代戏楼最常见的一种。
当然,戏楼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民间的表演艺术才是大众的热闹之地。
民间的戏台想必很多人都见过,在许多寺庙前有一种叫“露台”的建筑,这就是民间的戏台。露台一般呈长方形,四周用砖石垒砌而成,中间填土夯实,在土面上铺上方砖,大约1.5米高。
露台四周空旷,没有任何的遮挡物,每当有节目表演得时候,也不会存在有些方位看不到演出的视线问题。
这样的露台利用的是直达声,以台面中心向四周直线传播。
宋代的时候,寺庙的兴起,露台因此而坐落在寺庙的周围,每逢庙会,露台处总是充满人间烟火气。
到了明朝,明人在露台直达声所到的位置还修建了看楼,这种看楼一般都为两层,一层是男子观看的场所,二层大都是孩童和女子的专用场所。
看楼因此开始风靡大江南北,看楼和露台的配合,几乎所有的古戏台都是如此模样。
这只是民间常见的戏台,那古代皇家的戏台又是什么造型呢?
德和园大戏楼,是清朝皇家的四大戏台之一,也是目前现存最完整且规模最大的古戏楼。德和园戏楼共有三层,戏台的底部有地井,顶部有天井,四周还设有看戏廊。
当演员在戏台上演唱,戏台下面的地井会形成一个空腔,声音在此会产生共鸣,共鸣后的声音会高亢响亮。
戏台下不仅有地井,还有一口水井和五口蓄水池,这二者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话筒。
看戏廊并不是一条通畅的走廊,会被隔离成一个独立的空间;戏台处的声音传播到各个独立的看戏廊处,遇到建筑物的阻挡会反射,而此时位于看戏廊的观众听到的声音就更加的真实浑厚。
另外,戏台的顶部有天井,天井的存在让戏台上乐器的音声和唱戏者语言的声音在混合之后,可以散失一定音度,从而保证混合声音的时间恰到好处,乐器音和演唱声音互不干涉,又相辅相成。
这些都古人巧妙利用建筑物所成就的原始音响系统,当然,仅靠建筑扩音效果也不能呈现出最佳的表演,同样也得需要演员有一副好的嗓子,也就是唱腔。
唱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都说从事戏曲苦,无论是表演动作还是唱腔都是要极为重要的,而一副好嗓子则是戏曲者的基本条件。
戏曲人对于声音的控制要求极为精准,不可过于高亢也不可过于低沉,这样可以避免出现白声,保证其声音的平稳定。
白声的出现,一般是因为整个口腔没有完全打开,所发出的声音没有共鸣感,让观众听起来有点僵直的感觉,就是现在唱歌人所说的“用嗓子”在唱歌,而不是用气息。
戏曲中优秀的唱腔,是可以独立于乐器演奏之外的。即使没有乐器的伴奏,也是可以通过独特的唱腔将戏曲中的感情和状态展露出来,这就是唱腔的魅力。
中国各个地区的戏曲百花齐放,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300多种,当然,唱腔也是各具特色。像人们熟知的梅派、程派、尹派等等,他们都在唱腔上有着极具辨识度的特色。
但归根结底,戏曲中的唱腔大都分为抒情、叙事、戏剧性这三种唱法。
抒情,顾名思义,较为舒缓,唱法婉转悠长,将人物的内心感情色彩表达得十分细腻。
叙事,可以理解为朗诵性的唱法,唱法较为平缓,吐字清晰腔简,以叙述为主。
戏剧性的唱腔最为难,唱法大起大落居多,节奏也会随感情色彩的变化而强烈、这种唱腔在戏曲中最受欢迎,只要是以突显戏曲矛盾之处和感情变化的剧情。
当然, 这一切也少不自身动作的表现和乐器伴奏的烘托、渲染。极具特色的唱腔与节奏鲜明的乐器相碰撞,增强了戏曲的画面感,点燃了戏剧浓厚的文学色彩。
这也是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之处。
发展
戏曲文化,是中国古代先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瑰宝。这种古老又鲜艳的传统艺术,数千年来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极高的位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的出现让很多年轻人似乎淡忘了古老的戏曲艺术,而戏曲也面临了传承的问题。
就当从戏曲的表演和唱响来说,就需要长久的学习和练习,现在的年轻人迫于高压力的生活节奏,往往都不愿意从事艰辛且漫长的学艺之路,如今已有很多戏曲的小分支已经面临无人继承的现状。
再加上现代社会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传统戏曲的魅力已经无法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眼球,或者革新才是最好的发展。
不过,虽然有些中国风的艺术加入了戏曲的元素,但是就目前来看发展还是不容乐观。
戏曲,传统文化的中宝贵的艺术文化之一,今后又该如何发展,是值得人们最该正视的问题。
参考资料
科技日报:《紫禁城里的古代音响系统》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古代没有音响设备,观众如何听到戏台上的声音》
郑宪春:《中国文化与中国戏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