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从1955年起到1965年止,按当时的行政区划共有82位河北籍革命军人被授予中将、少将军衔。
这些“开国将军”身经百战、功勋卓著,是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发展壮大、新中国战胜艰难诞生成长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河北日报今起与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联合推出系列报道“河北籍开国将军传奇”,回顾他们令人敬仰的一生,重温曾经的峥嵘岁月。敬请关注。
孙毅。王利慧供图
他是我军杰出的高级指挥员,身经百战,毛泽东亲切地称他“孙行者”,朱德叫他“孙胡子”。
半世将军半世师,他在军中享有“华夏名将”“学府高师”的美誉,但却谦称自己“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
他就是河北籍开国中将之一——孙毅。
1975年11月,孙毅(右一)在全军教导队队长集训班为学员做示范。 王利慧供图
用“铁脚板”走完长征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队伍中,孙毅有两点与别人不同——红军的条令规定不能留须,他却蓄着高尔基式的胡须;出发时作为师参谋长,他本应分得一匹马,却靠两条腿和战士们一起行军。
孙毅为什么会这样“特殊”?这与他参加红军前的经历有关。
孙毅,原名孙俊明,1904年5月出生于河北大城县。由于家境贫寒,又赶上家乡连遭大灾,他刚满16岁,高小还没毕业就只能外出谋生。
“孙毅”这个名字就是他离开家乡时为自己改的。背井离乡,一定会遇到各种坎坷,取“毅”字,意在勉励自己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
孙毅先后在福建李厚基部、直系军队和冯玉祥部任职,参加过直奉战争、蒋桂战争、蒋冯阎大战。
军阀混战争夺地盘,今日讨贼,明日联贼,忽而称兄道弟,忽而拔刀相向,祸国殃民。目睹这一切的孙毅,对旧军队深感失望。
但即使在这种环境中,他自觉远离恶习,坚持读书、学习知识。
在西北军中,他遇到了同为河北人的赵博生。赵博生受共产党人刘伯坚等影响,倾向革命。赵博生的启发帮助,让孙毅拥有了进步思想。
孙毅的胡须便是在西北军当兵时留下的,那时他作战负伤后大病一场,卧床两月险些丧命。
1931年,赵博生和孙毅所在的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被调至江西“剿共”。同年12月,爱国将领赵博生、董振堂等率所部1.7万余名官兵在宁都起义。孙毅参加了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参加红军后的一天,孙毅在路上遇到策马而至的朱德总司令和军委参谋长刘伯承。朱德操着一口四川话风趣地问:“你可晓得,红军的条令规定不能留须。你为啥子要留胡子?”
孙毅回答:“人遇到危难时,身上的油跑了,肉掉了,就这胡子不跑,还一个劲儿往上长。这胡子义气,像是人的精气神儿,剃不得!”
朱德听了哈哈大笑,嘱咐他好好留着这胡须。从此,孙毅便有了“孙胡子”的绰号。
孙毅的胡子也曾引起过毛泽东的注意。
1960年秋,时任总参军事出版部部长的孙毅参加了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在接见会议代表时,指向在场唯一留着胡子的孙毅高兴地问:“你姓孙?”“是!”孙毅响亮回答。毛泽东笑着说:“你这个‘孙行者’不简单,能文能武!”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主力被迫长征。出发时,孙毅任教导师参谋长。教导师直属中革军委领导,下辖3个团,共6000余人。
作为师参谋长,孙毅本应分得一匹马。可在讨论领导干部配备乘骑问题时,军事顾问李德以孙毅是从白军过来的为由,将他名下的马划掉了。对此孙毅一笑置之:“没了四条腿,我还有两条腿嘛,我绝不会掉队的。”
长征开始后,临时中共中央总负责人博古决定将印刷钞票、宣传品以及修理枪械的机器等统统搬走,并交由教导师承担这一任务。
上千件机器,全由教导师战士肩挑杠抬,有的部件甚至十来个人才能抬动,行动十分缓慢。为了赶上大部队,他们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部队通过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后,进入了江西、广东交界的大庾岭。这里到处是悬崖峭壁,又不时下雨,战士们抬着笨重的物资步步惊险,还有战士掉下悬崖牺牲了。很多人对“负重转移”的做法提出了质疑。
孙毅及时将这一情况向教导师师长张经武和政治委员何长工作了汇报,并谈了自己的看法。经过认真讨论,由孙毅起草电文向军委总部请示:今后遇到危险路段时,把多人抬的机械部件丢下山涧,以减免部队伤亡。第二天,总部复电,刘伯承亲笔签字批准了这一请求。
教导师负重行军,在作战中伤亡惨重,两个多月减员一半。关键时刻,中共中央于1934年12月18日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甩掉“坛坛罐罐”,轻装前进。1935年1月5日,教导师到达乌江江界渡口,除武器、弾药、粮食、医药外,把所有机械部件投入了乌江。
因为不断减员和缩编,孙毅的职务一降再降,先后调任军委干部团作战科科长、国家政治保卫团参谋长、红三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长等职。对此,孙毅没有任何怨言,用“铁脚板”和战士们一起走完了长征。
1939年,孙毅同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晋察冀军区第1、第3军分区,抗大2分校等部分领导合影。前排左起:聂鹤亭、陈伯钧、舒同、孙毅;后排左起:杨成武、王平、程子华。河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供图
驰骋冀中建军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孙毅两度到冀中地区工作。冀中是我党与日军、国民党反动派在华北地区作战的重要战场,孙毅在这里建立了赫赫战功。
孙毅第一次到冀中是1939年10月至1940年6月,任冀中军区参谋长。这一时期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冀中抗日根据地处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夹击的严峻形势之下。
1939年冬,日军对冀中进行了三次区域性“扫荡”,1940年2月至4月又发动了九路合围的春季大“扫荡”。孙毅与冀中区委书记黄敬、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孙志远带领冀中军民与日军周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扫荡”斗争。
孙毅第二次到冀中是在1945年11月。抗战胜利后,孙毅回到阔别5年之久的冀中平原,先后任冀中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初期,孙毅组织指挥了两次胜芳保卫战和一次固安保卫战。
胜芳镇地处北平(今北京)、天津、保定三角中心的东淀,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商业发达。1946年5月,国民党军第十一战区调集平津地区约5000人兵力,由第九十四军军长牟廷芳统一指挥,对胜芳镇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并控制这一战略要地。
胜芳三面是水,只有东面能进攻。亲临胜芳察看地形和工事构筑后,孙毅提出了“内线近战防守,外线迂回进攻”的作战方针。
完成部署后,他幽默地鼓舞大家:“我们的对手是牟廷芳,他这个‘牟’字是‘牛’字头上有个三角,牛头钻进三角就出不来。我们准备的各种工事就像一个大三角,牟廷芳他胆敢进来,就别想出去。”
1945年5月24日开始,我军内线部队连续击退敌人在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掩护下的进攻,外线部队对敌进行侧击和突袭。激战一周,屡遭失败的国民党军于30日夜间全线撤退。
1947年4月,敌人纠集重兵企图入侵胜芳,孙毅又一次组织了胜芳保卫战,钳制了敌人3个师的兵力,直接配合了正太战役的胜利。
这两次胜芳保卫战都受到晋察冀军区的通令嘉奖。
在固安,孙毅率部还赢得了另一场胜利——激战7天6夜,我军守城部队抗击了10倍于己的敌人,毙敌上千人。
1946年12月9日上午,牟廷芳率领国民党军队一万余人,从北、西、南三面包围了固安县城。国民党军队不断用炮火猛攻,牟廷芳狂言:“当天要攻克固安城!”
固安是冀中的北大门,有坚固的城墙,并加修了防御工事。孙毅命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部队防守县城,以独七旅、独八旅各一部游动于固安和北平之间,袭扰和钳制敌人。结果,国民党军队连续17次冲锋,都被守城部队用刺刀和手榴弹顶了回去。
固安保卫战牵制了国民党军大批兵力,为冀中地区自卫战争赢得了时间。
在解放石家庄战役中,冀中两个独立旅参与攻城,孙毅昼夜坚守作战室,指挥冀中军民全力作战,为解放石家庄作出重要贡献。
1948年2月,孙毅兼任冀中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9月,华北野战军进军平北和察绥,第七纵队积极配合展开进攻,全歼反动顽匪王凤岗部主力。10月,孙毅率部参与粉碎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阴谋。11月,第七纵队奉命迅速向保定靠近,解放了保定。
平津战役开始后,孙毅率领第七纵队奉命北上,占领涿县(今涿州市)、房山、丰台,扫清了平南周边地区。为防止北平之敌沿北宁铁路向天津逃窜,又在沿线构筑牢固工事,多次打退敌军出击。
1949年8月1日,河北军区成立,辖10个军分区,孙毅成为河北军区首位司令员。
孙毅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孙毅晚年非常关注青少年教育事业,经常为少年儿童讲故事、作报告。王利慧供图
半世将军半世师
孙毅不仅是军事家,也是著名的军事教育家。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孙毅被冠以“我军杰出的军事教育家”的美誉。
孙毅的“教龄”很长,早在中央苏区时,便在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担任军事教员。他刻苦钻研,不懂就问。校训练部领导发现孙毅的教学才能和潜力后,开始给他“压担子”,让他负责野外勤务、夜间射击、游击战术等课目的教学。他不负众望,组织的排攻防演习受到红军学校校长叶剑英的称赞。
后来红军学校虽然几经变迁,但孙毅对军队教学工作的兴趣越来越浓。他精通技战术,讲课幽默生动,常常还会即兴作诗、唱歌、讲笑话。
即便在长征途中,每到宿营地,他也要趁天没黑上一课,亲自做示范动作。这种“行军中办学”“见缝插针”的精神,受到军团长彭德怀和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的称赞。
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孙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平型关战役结束后,孙毅调任第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大队长。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后,第一一五师师部令教导大队归队。孙毅主动请求:现在干部缺乏,我是河北人,愿留下来办军校,以便培养干部、扩大队伍。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等领导当即同意了孙毅的办学请求。
1937年12月中旬,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在阜平县普佑寺成立,孙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下属4个学员队。学校第一期招生不仅生源多,生源质量也高——招生布告发出不到20天,就有500多人报名,学员中初高中生占了多数,还有大学生。这可把校长孙毅高兴坏了。
高兴之余,孙毅也发愁——办学初期,一穷二白,缺经费、缺校舍、缺干部。怎么办?孙毅想到了一个办法——借。
借来寺院和农舍,当教室;借来教育局油印机和纸张,自己油印教材;借来部队各队队长,既兼政治指导员和支部书记,还兼讲课。他甚至还“借”军区和省委的领导兼职教员,聂荣臻、彭真、黄敬、邓拓等都到学校讲过课。
到1939年1月,孙毅共主持了3期学员培训,为部队培养基层军政干部1600余人。
孙毅办学军政一起抓,还要随时应付敌人的残酷“扫荡”。他经常失眠,面容憔悴,长期营养不良,肠胃病时常发作。
聂荣臻听说孙毅的病情,非常牵挂,委托诺尔曼·白求恩为他做了一次全面检查。白求恩坦率地回复聂荣臻:“孙毅校长工作时精神高度集中,过度劳累,患有严重的胃病,他的生命前途不佳。”聂荣臻遂强令孙毅休假一个月。
1940年8月,孙毅受命担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二分校(简称抗大二分校)校长兼训练部部长。再次走上敌后办学的岗位,孙毅依旧殚精竭虑。他曾说:“我一生中有很多头衔,这些头衔都可以不要,唯一希望保留的是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校长。”
抗大二分校驻地在灵寿县陈庄一带,全校9500人。为贯彻落实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学方针和校训,孙毅在全校干部大会上倡导“苦、严、行、正”精神。在教学内容上,孙毅主张“以政治教育为中心,以战术课程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训战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说与做结合。
为提高学员指挥作战能力,孙毅组织全校进行野外大演习。在反“扫荡”期间,他带着学员不断转移、突围、出击,使学员在实战中加深对持久战、游击战等思想的理解,提高作战和指挥能力。
1941年6月1日,孙毅荣获抗大总校颁发的一等奖奖状和“党的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战士”荣誉称号。
孙毅担任校长的5年间,抗大二分校为我军培养了2万多名人才,其中66人成为共和国的将领。
新中国成立后,孙毅继续为培养军队人才和建设军队现代化呕心沥血。筹备建立华北高级步兵学校、训练并带领方队参加1951年国庆阅兵等,他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1978年,中央军委任命孙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
2003年7月5日,孙毅走完了他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成为开国将领中少见的“百岁将军”。(王利慧)
相关
老将风骨 晚霞生辉
孙毅身为一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却从不居功自傲,视名利淡如水。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孙毅主动给组织写了一封信:“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中央军委以标准为据,上下评定,全军平衡,授予他陆军中将军衔。
在埃德加·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有一张孙毅与彭德怀、聂荣臻等红军高级将领的合影,但蓄着胡子的孙毅一直被误写为他人。对这件事,孙毅从未提及。直到1980年聂荣臻出面更正,大家才知晓。事后有人问及此事,孙毅却说,作为幸存者、后死者,没有理由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
孙毅晚年延续着培养人才的热情,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栽桃育李”。
孙毅非常关注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由“外行”变“内行”,他坚持读书看报,反复阅读幼儿教育专著,留心青少年的各种问题,多次专门向儿童教育家请教。
自20世纪50年代起,孙毅就经常到北京各中小学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讲述亲身经历的烽火岁月。他语言风趣,神态激昂,极富感染力,先后成为60多所大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或名誉校长、名誉教授,为青少年作报告900多场,直接听众25万余人。
他热心公益活动,将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工资用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月给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寄书赠报。
孙毅多次获评总参、全军、全国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以及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
孙毅始终坚持锻炼,身板硬朗,90多岁了仍耳不聋、眼不花、背不驼,被誉为“军中不老松”。2003年7月5日,孙毅走完了他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文/王利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