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1179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比去年多了21万。
毕业后无缝衔接地迈入职场,是大多数学生的标准路线。然而,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延迟就业族”的毕业生也非少数。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对4000余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了就业创业情况专题调研,结果显示,38.0%的受访者选择了“慢就业”。
这一趋势也反映在宏观数字上。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7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7.1%,较上月提高3.9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新高,数据的走高明显受到2024届毕业生中离校未就业群体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学生决定拨慢“社会时钟”,为自己步入就业市场营造一个缓冲区。
被动“慢”下来
工作越来越难找,几乎成为毕业生们的一种共识,选择延迟就业的同学,大多也体验过这份艰难。
在今年1月发布的《2023秋季校园招聘白皮书》中,64.1%的24届学生在秋招中投递超30家企业,同比增长33.1%。然而,逐渐变多的投递公司数量,也没能为毕业生们带来一个合适的工作岗位。有43%的毕业生收到offer数量为0,而2021年秋招该比例仅为13%。
图源:《2023秋季校园招聘白皮书》
此外,在近几年研究生扩招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硕士乃至更高学历毕业生涌入市场,进一步抬高了准入门槛,刷一下招聘网站便能发现,研究生学历不再是“锦上添花”的条件,而是筛选简历时的“入场券”。
复杂的就业形势、再创新高的就业人数、石沉大海的简历投递和漫长的等待……传递到毕业生面前便化成了无形的就业压力。调研显示,81.1%“延迟就业”的毕业生表示希望通过继续深造、提升学历以提高求职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另一批延迟就业的同学,选择了考公考编。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原校长吕建发现,“追求稳定的职业”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择业观,是“延迟就业”群体增速快的原因之一。根据2023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调研结果,毕业生期待的就业单位中,位列最靠前的是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占比36.17%,国有企业占比29.65%,总占比为65.82%,只有8.24%的毕业生选择到私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工作。因为相较于“学历优先”的企业招聘,考公考编竞争更加公平,只要专业学历符合条件即可报考。
除了“被迫卷入”延迟就业的考研考公党,还有人主动gap,比如通过主动延毕的方式,再多一年的时间刷实习、找工作实践。首都师范大学黎娟娟在研究论文中提到:“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毕业即工作’解决生存问题的需求,已经让位于‘通过慢慢择业,找到理想工作’的自我发展需求。”
破解“延迟就业”之困
延迟就业虽然在短期内缓解了焦虑,但实际上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因为在年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今天,更难的,往往是下一年。
选择考研的人在毕业时会发现,工作比本科毕业时更难找了。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硕博学历应届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4%,低于本科生的45.4%,高学历低就业率的“学历倒挂”现象,已悄然出现。
在另一边的考公考编,也面临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处境。仅国考一项,报名人数便从2022年的202万,涨到了2024年的超300万,平均竞争比为77∶1,竞争最激烈的岗位,竞争比高达3572∶1,这还不算各地的省考、选调生和三支一扶等。
同时,2024年国考招录的学历门槛也明显提高,在整体扩招的情况下,要求硕博学历的岗位数量和计划人数大幅度增加,比如要求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达到2046个,比去年增加814个;要求博士学历的岗位比去年多14个。北大博士考城管、斯坦福博士去乡镇当公务员等事件的涌现,也加剧了这场“考编军备赛”的激烈程度,让它成为一个越来越紧的闭环。
图源:界面新闻数据线
为了能够“上岸”,部分学子还会选择二战、三战,消耗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本是在迷茫状态下寻求的出路,却变为“反复应试”的困境。
为破解“延迟就业”之困,让毕业生们不再因怕踏错第一步而不敢就业,近日,山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多个省份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编等用人单位招聘中,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等作限制,仍可按照应届生身份报考。
淡化应届生身份的标签,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试错机会,让大学生不必再害怕失去应届生身份,不用在考公考编失败后死磕脱产二战、三战,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也能在职场生涯起步阶段,放开手脚探索尝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职业甚至事业。
对于选择延迟就业的毕业生来说,外界环境因素在短期内或许不会有太大改变,“考研考公考编”固然不失为生涯规划不错的选择,但看清自己的短板,加快自我充电,提升职业技能,为自己多留几条路也同样重要。主动走出“延迟就业”之困,真正实现以时间换空间,获得自己期许的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