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伟人的传奇,从一件小事,就已注定。
1893年,毛泽东出生于湖南韶山。其父毛贻昌是一名湘军老兵。他的父亲按毛氏族谱”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为儿子取名”毛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其母文素勤为其取小名”石三伢子”,寄托有”好生养、盼长寿”的良好寓意。
1895年,年仅2岁的毛泽东被送到外婆家生活。他也在这里迎来首位人生导师——舅父文正莹。
在文正莹的栽培下,毛泽东接受了长达4年的“学前教育”,锻炼出了过人的记忆力和超强的理解能力。
1902年,年仅8岁的毛泽东回乡正式开始就读私塾。此后毛泽东6年间先后6次转学拜师。年纪轻轻的他便热衷阅读格雷反抗阶级压迫的历史书籍,潜移默化形成了喜好打抱不平的反抗精神。
1909年,16岁的毛泽东拜师维新派教师--李漱清。李漱清是一位思想开明、倡导新式教育的良师,是他求学路上的明灯,从此民主思想在他心里萌芽生长。
1910年,湖南爆发大规模粮荒,长沙饥民被迫示威却遭官府血腥镇压。此事让毛泽东彻底深刻地认清了底层民众饱受压迫艰难求生的残酷现实。
“救民于水火”的崇高理想在他心里自此埋下。
同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迈诗篇便毅然离开家乡,踏上在外求学的路途,也正式踏上了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漫漫征途。
1914年,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本科第8班。
在他的求学之旅中,也曾发生过一件称得上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事。
他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个叫黎锦熙的老师,创办了一份《湖南公报》,自己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抄写稿件,就请学生们帮他一起完成,经常去帮他的有三个学生。
第一个学生,只会照葫芦画瓢,一字不差,一丝不苟,但是后来没有惊起什么水花,淹没在芸芸众生中;
第二个学生,遇到有问题的地方,就会自己想办法改过来,顺便帮他润色一二,这个学生后来成为了赫赫有名的爱国戏剧家——田汉;
第三个学生,遇到觉得不妥当的文章,就会拒绝进行抄写,还会极力劝说黎锦熙撤换掉这篇文章,这个学生后来带领其他革命人一同创建了新中国——正是毛主席。
毛主席不仅有可贵的反抗思辨精神,并且他终生都在学习。把“活到老,学到老”贯彻的淋漓尽致。
他青年时期看起书来可谓是如痴如醉。不论是灯光昏暗的路灯下,甚至是厕所,但凡能有一点空闲时间,他就要端起书看。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日理万机,他依然总是挤出碎片时间来读书,他的住所里、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卫生间里都放着书。
每当沉浸在书中的时候,毛主席就忘了吃饭,工作人员催促他,他总是笑着说:
“还有一点,看完再吃。”
在游泳下水之前热身的几分钟里,他也不愿意浪费,还要看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
这就是一代伟人,一代领袖。
如饥似渴的读书求知,敏锐犀利的思辨让他能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一条枪都不能交”“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超前观点,多次让共产党起死回生。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他一生都在为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能写出这样颇具风骨,意气风发的文字,离不开他从少年时期到老年时期持之以恒的学习。
一代伟人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更是要加强学习,热爱阅读思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