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列传
王守仁(1472—1529年),幼名王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
明朝第一人
王守仁出生前夕,他的祖母梦见天神从云中降下送子,于是给孩子取名叫王云。王守仁五岁时还不能开口讲话,可把家里人急坏了。
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家门口,摸着他的头说:“多好的小孩儿啊,可惜名字道出了天机。”祖父连忙为他改名守仁,王守仁这才开口说话。
王守仁的父亲是科举状元,这种显赫的书香世家出身,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志存高远,心思与常人不同。
有一次,他与书塾先生探讨天底下最要紧的事,先生认为是科举做官,王守仁却说:“科举不重要,做圣贤才重要!”
王守仁立下做圣贤的理想后,时时注意追寻圣人的踪迹。十七岁那年,他前往南昌(今南昌市)结婚,可就在婚礼当天,大家发现新郎失踪了。
原来,这天王守仁出门闲逛,遇到一名打坐的道士,便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解了一番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以至于忘了婚礼之事。
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接触理学大家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不禁大喜,以为找到了入圣之门。为了实践这门学问,王守仁下决心要探究竹子的道理,坐在竹林前“格”了整整七天七夜的竹子。而竹子稳如泰山,丝毫没有被他的虔诚打动,王守仁反而大病一场。这就是我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二十一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接着连续两次参加会试,都没有考中进士。他的状元父亲连忙宽慰,王守仁反而笑着说:“你们以考不上进士为耻,我以考不上进士而感到懊恼为耻。”
后来,王守仁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几年后,他因为得罪大宦官刘瑾,被贬往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境内)管理一个驿站。
龙场驿站地处万山丛中,属于少数民族杂居区,条件十分艰苦,王守仁在这段安静而困难的岁月里,结合三十多年的思考与遭遇,静心沉淀,日夜反省。
一天夜里,王守仁忽然顿悟,认为心才是了解万物的根本,不禁大笑道:“原来成为圣人的关键不在对外探求,而在内心自省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由此在“程朱理学”之外,开创出全新的“阳明心学”思想体系。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几年后,刘瑾落马,王守仁随即被召入京,得到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被委以重任,在江西南部平定叛贼。仅仅一年半时间,王守仁平定了为患多年的盗贼,当地百姓都惊呼他是神人。
1519年,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消息传到北京,群臣惊恐,只有王琼十分淡定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能生擒叛贼。”王守仁听说宁王造反,立即判断他肯定会沿长江东下,直取南京,以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
此时,王守仁手中没有部队,便在江西各地假传檄文勤王,又在南昌城中到处张贴告示,声称朝廷已经调集大军,准备进攻南昌。一番操作下来,宁王果然待在南昌不敢出动,王守仁利用这个时间差,迅速集结了兵力。
不久,宁王发现中计,亲率主力离开南昌,沿长江往东,直逼南京。王守仁立即率军围攻宁王的老巢南昌。宁王闻讯,急忙回师救援,在鄱阳湖陷入王守仁的伏击圈。双方激战三天,宁王父子被生擒。短短三十五天的宁王之乱就此谢幕。
王守仁做官之余,在各地学院授徒讲学,传播心学。所到之处,乱局自解,万象更新,众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拜入门下,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
弟子们无不以阐发“阳明学说”为己任,各自招收弟子,开宗立派,将他的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最终走出国门,对周边国家造成了重大影响。
1529年,王守仁患病,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要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王守仁的一生,完全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实现了成为圣人的壮志,不愧为“明朝第一人”。
本文节选自《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第十二册《明史》,官方唯一授权发布,欢迎持续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