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名字在现在被很多人熟知,包拯又被人称之为“包青天”。是当时百姓对包拯的一种荣誉称号。在现代,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中,包拯都是一个刚正不阿、不惧权贵、为民请命的形象。
随着包拯越来越被神化和戏剧化之后,很多人对包拯产生了偏差,认为包拯是一个虚拟人物。但包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包拯的墓,还在一次无意间拆迁过程中被发现。
根据《宋史》记载:包拯,安徽人,字希仁,为人正直刚毅。
包拯在历史上也是一代名臣,他的墓葬理应合乎规制。但真正打开包拯的墓葬之后,其中场景却让在场的专家大吃一惊。那么在包拯墓中,专家究竟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一个偶然的发现
在中原地区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一生,最后都要有一场比较风光的葬礼,作为一生的结束。除此之外,人虽然在“人间”去世,但在“阴间”还要继续存在,所以中原地区的传统是进行厚葬,让人在“阴间”也能很好地生活,这表达了中原文化中,对故去亲人与朋友的美好想象与追思之情。
事物总有两面性,厚葬的风俗,其实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由于在墓葬中值钱的东西很多,所以就会引来盗墓贼。在现在很多墓穴,都曾经被盗墓贼光顾过,在之后再进行考古发掘,这也导致了很多墓葬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即便是这样,也有一些墓葬是偶然之间发现的。它们很幸运,没有被盗墓者盗掘,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依赖于古代人的防盗技术。传说包拯的墓葬为了防止被盗,采用了“疑兵之计”。
传说包拯生前得罪了太多权贵,家人为了怕被人掘墓,使用了多个棺椁同时下葬。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包拯墓在哪里,这也就避免了被盗掘的情况。
这种说法,虽然是野史记载,但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因为,根据历史记载,确实在宋代有大量的盗墓案件发生。比如根据《东轩笔录》记载:“有发冢盗,先筑室于二冢之间,自其室窾,穴以通隧道。”那么,家人为了避免包拯墓被盗掘,隐藏其墓,也可以理解,但真正的包拯墓究竟在哪里,也就成为一个谜。
但随着安徽合肥一家钢铁厂的扩建,使得包拯墓出现在世人面前。随着包拯墓的发现,关于包拯,甚至是关于宋朝的很多谜团都会被一一揭开。最先发现包拯墓的,是钢铁厂请来的施工队,随着施工队对土地进行挖掘,他们很快发现了一个类似于古代遗迹的墓葬。
在当时,施工队很快就找来了当地的考古单位。当地的考古队到场之后,先是对墓葬周围进行保护,并且及时进行抢救性挖掘考古。随着考古队对墓葬的大体观察,这是一个年代久远,但规格比较小的墓葬。
在古代,墓葬的规格是有严格的规定与形制的,朝代不同,身份地位的差异,都会使得规制不同。在古代即便是葬礼,也绝不能超越规制。有经验的考古学家,不用通过深度挖掘,仅通过考察墓葬的规制,就能大体判断出是哪个年代的墓葬。有一些专家,甚至还能大约知道墓葬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考古队的发现
随着对墓葬开始发掘与清理,考古专家们通过其墓葬规制与特点,断定这是一个宋代的墓葬。但从整体形制上看,墓葬比较小,专家们按照常理推测,这个墓主人的身份可能不高。但随着墓葬被打开,棺材出来之后,专家们却大吃一惊。
因为墓主人竟然用的是金丝楠木做的棺材,要知道,在宋朝,金丝楠木已经十分珍贵。因为金丝楠木通体偏黄,还泛着金丝,看上去极为高贵,而且生长缓慢,木材极为稀有。
《五杂俎》:“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佳板解之中有纹理,坚如铁石。”
在整个宋朝,能够用金丝楠木做棺材的,除了皇帝以外,一般都是王公贵族。
专家们并没有想到,一个在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是十分简陋的墓葬,里面竟然有如此与其墓室身份不一致的棺材,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随着棺材被运出,专家们还在墓室里发现了“十二时辰神俑”。
“十二时辰神俑”最早出土于唐朝的贵族墓葬中,宋代建国之后,对唐代的仪式进行了继承。“十二时辰神俑”是以十二生肖作为基础的兽首人身的小泥人,这些器物十分珍贵,出土稀少 只有皇帝、王宫贵族与极为重要的臣子才能使用。
随着考古队对于墓葬的发掘,墓碑的出土,使得这个墓葬的真相被揭开,原来,这是宋朝最有名的臣子,包拯的墓葬。在墓碑上,不仅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包拯的事迹,而且还写清楚了包拯真实的出生与去世时间,墓碑的出土,破解了一直以来围绕在众人心中的谜团。
谜底被揭开
随着墓葬主人的身份被揭开,墓葬中的很多奇怪之处,也就有了比较可靠的解释。虽然在真实历史中,包拯没有在后来的小说与戏剧中,那么神奇。但在宋朝历史上,包拯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小说演义中,包拯从小父母双亡,由其哥哥嫂子养大,所以知道民间疾苦,愿意为百姓发声。但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包拯家庭环境还不错,属于中产家庭。包拯的父母在保证他年纪很大之后才去世。
包拯还十分孝顺,一直陪伴到父母去世之后,才踏上仕途。
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记载:“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
包拯踏上仕途之后,为官十分清廉,他在端州任职数年,在当时端砚十分著名,风靡宋朝,但包拯却没有获得任何一块端砚,直到去世,还用的是普通砚台。包拯连一块砚台都不去贪,他为官清廉的程度,可见一斑。
根据李焘的《四朝通史》记载:“包拯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虽贵,如初官时。”
包拯为官清廉,爱民如子,所以他对很多贪官嫉恶如仇,总是上书抨击贪官。但由于当时贪官太多,包拯也总被人诬陷,所以导致包拯只能来回被调换。
随着宋仁宗时期与西夏作战失败,宋仁宗决心改革,包拯作为一个敢于直言弊端的臣子,也就受到了宋仁宗的重视与重用。包拯在受到皇帝重用之后,不畏权贵,连皇帝的岳父,也就是国丈都敢于参奏。
宋仁宗为了自己丈人,与包拯进行辩论,包拯一时之间十分激动,甚至把唾液都喷到了皇帝脸上。即便如此,宋仁宗也没有怪罪包拯,甚至还听从了包拯的建议。宋仁宗实际上还是很厌烦包拯,但宋仁宗又需要包拯去作为改革的利剑,革除旧弊。
宋仁宗也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君主,不仅自身十分节俭,对周围人也十分宽容,所以被称为“仁君圣主”。宋仁宗执政期间,国家相对比较安定强盛,宋仁宗维持了宋朝的富强状态。
包拯也因为遇到了一位明君,使得自己成为名臣。包拯作为一代清廉名臣,在去世后,没有多余的财力置办符合规制的棺椁,所以墓葬十分简陋。而皇帝听说之后,对包拯特殊褒奖,赐给他使用金丝楠木的棺材,还赐给包拯家属很多钱财,让包拯风光下葬。
所以,包拯的墓室虽然比较简陋,但却有着豪华的棺材。不过,由于包拯在世时,得罪了太多的权贵,所以包拯的家人,为了避免权贵毁坏包拯的墓葬,就弄了很多类似的棺材,把包拯安放在不同的地方,以防止包拯墓葬被破坏。就是用这样的办法,一代清官包拯的墓葬,才安稳保存到了今天。
包拯是宋朝著名的清官,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受到宋仁宗重用,革除了宋朝很多旧弊,打击贵族与贪官势力,使得宋仁宗时期,朝政清明,包拯也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被百姓称之为“包青天”。
但由于包拯在位时,十分清廉,家无余财,在死后,竟然办不起一场像样的葬礼,所以只能选择简陋的墓室。皇帝听说之后,特赐昂贵的金丝楠木,让包拯下葬,体现了皇帝对于包拯政绩的认可。
其实,包拯墓室简陋还有一个原因,是包拯家人知道,包拯当官时,得罪了太多的权贵,家人害怕包拯墓葬被破坏,所以建造了很多的简陋墓室,多个棺材同时下葬,因为有了这样的下葬方式,包拯的墓葬,才能完好的被我们今人所看到。
不得不感叹,一个真正的清官,在死后还要以这种方式,才能得到长久的安眠,真是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宋史》
《四朝通史》
《资治通鉴》
《五杂俎》
《东轩笔录》
《包拯家族墓出土钱币及相关问题探讨》
《合肥包公墓发掘纪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