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拣、打包、称重......9月18日,在涡阳县新兴镇曹王村“味儿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景超正按照电商订单,带领工人们把新鲜的优质红薯装车外运。
张景超是当地有名的电商达人和致富带头人,其经营的多种特色产品常年订单不断,最多时每月能接2万余单,年销售额上亿元。今年他种植的100多亩大棚优质红薯,亩产3000公斤左右,售价每公斤约4.4元,全部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广东、河北等地。
电商生意好,离不开村里新修的“电商路”。“自从村里修通‘电商路’,农产品外运更方便了。”张景超手指脚下的沥青路告诉记者,原来的村路因年久失修,路面“大坑套小坑”,一下雨就成“水泥路”,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如今新路从村里直通省道,真正成了村民的“致富路”。
革命老区新兴镇有着厚重的光荣传统。为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涡阳县结合工作实际,针对新兴镇振兴发展的短板和弱项,细化举措,奋力打造道路通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和美乡村。
“曹王村人口多、产业多,县里按照规划和需求,为该村修建了一条2.5公里的沥青混凝土道路,路面由原来的3米多加宽至6.5米,大大改善了乡村出行环境,促进了电商产业发展,村民称其为‘电商路’。”涡阳县交通局建管股负责人殷志远介绍。
涡阳县已实施建设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147.3公里,其中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和联网路建设82公里;改造危桥88座,实施农村公路养护工程1243公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交通基础支撑。
路畅产业兴。随着“水泥路”变成沥青路,张景超的大棚蔬菜由原来的500亩发展至现在的1000多亩,常年种植精品西瓜、哈密瓜、莴笋、西红柿等果蔬,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其合作社常年带动100余人就业增收。
“上班路通畅,干活挣钱多,这条路已成了村里的‘网红路’。”村民陈茂昆一边装车一边告诉记者,以前路不好,下雨天只能窝在家里,耽误挣钱。现在他在合作社里打工,年收入3万多元,加上土地等其他收入,一家人一年能赚20多万元。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新兴镇实施道路建设200余公里,村村通工程实现100%,建设柏油路4条近10公里。“全镇20个村完成巷道建设面积35251.92平方米,极大改善了老区人民的出行环境,也为老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新兴镇公路建设分管负责人王贵锋说。
“全镇每个村庄、每条道路和农户家门口都放置了垃圾桶,实现垃圾不落地,日清日送不过夜。同时打造31个清洁村,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硬化、净化、香化。”新兴镇相关负责人曹亚楠告诉记者,新兴镇把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庭院美化和发展庭院经济有机结合。该镇通过政府引导、发动群众的形式,利用废旧砖瓦、木头等在宅前屋后建起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实现废物回收利用,节约成本,美化周边环境。同时,该镇购买艾草苗免费交给村民种植,用好“闲置地”“边角地”,实现“小投入、大改善”,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2020年该镇被命名为安徽省森林城镇。
路畅业兴村更美,“新兴”向荣。如今,新兴镇依托革命老区优势,积极打造“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拂晓大街+六一革命烈士陵园+寺后美丽乡村”红色教育旅游环线,组建“银发宣讲团”,发挥新四军第四师纪念馆作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通过整合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元素,扎实做好本地红色资源的挖掘与发展、保护和运用,加速特色产业发展,让红色资源尽显魅力、绽放华彩。”新兴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记者手记·
乡村业兴民富,老区欣欣向荣。涡阳县新兴镇始终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大力弘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作风、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通过细化工作举措,加速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革命老区焕发出了新活力。
(本报记者 任 雷 本报通讯员 蒋庆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