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绿色金融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全球低碳转型的必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作出关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自2016年我国着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来,绿色金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规模大、久期长的耐心资金,保险资金是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7.67万亿元,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资金来源。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引导下,我国绿色保险发展迅速,保险资金服务绿色金融蓬勃发展,但总体上依然呈现绿色投资规模占比较低、绿色产品创新缺乏等特点。深入分析保险资金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难点,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耐心资本的优势,对助推我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保险资金服务绿色金融现状
我国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保险资金在发展绿色金融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中国保险资产管理协会发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绿色投资倡议书》,提出保险机构践行绿色投资发展理念、打造绿色投资特色体系等六项倡议,拉开了保险资金绿色投资的序幕。 2022年6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明确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系统地从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投融资决策流程等方面对银行保险机构践行绿色投融资进行了规范。 此后,行业规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和自律性文件《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保险机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披露指南》相继印发,旨在统一绿色保险和保险投资标准,鼓励保险机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强环境、社会与治理(ESG)信息披露。
在监管政策引导下,我国保险机构加快了绿色金融布局,成为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加强ESG投资体系建设。保险机构纷纷制定绿色金融/ESG投资战略,建立ESG治理架构,探索并建立ESG评价体系,为绿色/ESG投资的系统性开展奠定制度基础。截至2022年末,69家机构建立了绿色金融管理机制及工作小组,9家机构加入了可持续保险或负责任投资原则。截至2023年10月底,在33家保险资管公司中,已有27家开展了ESG责任投资的实践。二是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发展迅速。保险资金重点通过投资绿色债券、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绿色产业支持绿色金融发展。2022年底,保险业配置绿色债券规模超过5000亿元,同期保险资金配置债券的规模为9.17万亿元,绿色债券占比达到5.45%。截至2023年6月末,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与同期绿色贷款余额增速基本持平。同时,部分保险机构正对标国际机构ESG实践,推出采用ESG筛选策略、ESG整合策略的投资产品,践行绿色投资理念。
国寿投资服务绿色金融大文章实践
作为国内首家专注于另类资产的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国寿投资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长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结合保险资金优势和另类投资特点,在行业内较早地将ESG理念全面融入战略发展、公司治理和投资决策全流程,精准支持国家绿色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一是健全ESG投资体系,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公司制定绿色金融规划,搭建了自上而下、层次清晰、结构完善的ESG治理架构,成立ESG专业委员会,通过“董事会—管理层—ESG研究管理部门—各职能部门—ESG工作组”各层级共同推进ESG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制定公司ESG投资管理专项制度,全面要求并为各资产类别的尽职调查、投资决策、投后管理全流程考虑ESG因素提供操作指引。注重ESG信息披露,连续两年发布年度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以开放心态向利益相关方展示公司的ESG理念和实践,助力行业发展。
二是制定另类资产ESG评价标准,夯实绿色投资能力。公司借鉴SASB、IFC等国内外ESG标准和领先实践,结合我国政策要求及行业特点,在保险业内率先开发了另类资产的ESG评价和尽职调查工具,采用分类分级原则对投资项目、客户开展ESG评价,重点考虑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物排放、环境管理等绿色因素,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求贯彻到投资决策流程,积极引导保险资金加强对具有良好ESG表现公司的资金支持,促进环境、社会、经济效益提升。
三是强化投研驱动,持续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公司坚持创新引领和前瞻研判,紧跟国家生态文明政策进展,持续开展气候变化、绿色金融专题研究,积极探索新能源、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汇等新兴投资机遇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先后投资全国首单清洁能源类公募REITs基金、国内首只绿色Pre-REITs基金,携手社保基金开展另类投资领域首次项目合作,并设立京港地铁基金、宝武绿碳基金股权计划等一批绿色主题基金,为风电核电等新能源、绿色基础设施等提供多样化金融支持。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股权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板块的绿色投资签约规模840亿元,在管规模3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97%,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增速;不动产投资板块中已有LEED、WELL等绿色建筑认证不动产投资项目10个,在管规模490亿元,占不动产投资规模的40%,以实际行动助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
保险资金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对绿色金融的战略重要性认识有待提升。相比于银行业,保险资金开展绿色投资的时间相对较短。由于路径依赖、投研能力等因素限制,我国部分保险机构对发展绿色金融和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甚至将绿色投融资简单等同于社会责任的履行,而未将其视为关系机构生存和核心竞争力构建的必然选择,造成保险机构在绿色金融战略规划和资源投入方面滞后于银行业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战略目标、路径实现方面的准备不足,未能很好地把握行业发展机遇。
第二,资金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存在劣势。保险资金具有久期长、规模大的优势,但也存在着负债刚性的限制,在前期保险业高速发展时期,大量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较高,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利率中枢下降,较高的资金成本正逐步放大保险的利差损风险,并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经验表明,绿色资产由于享有估值的“绿色溢价”,其投资收益率较传统资产收益率低。尤其自“双碳”目标提出后,绿色资产价格普遍有所抬升,投资收益进一步压缩,保险资金投资绿色资产将面临投资收益难以弥补负债成本的现实约束。同时,从保险资金投资实践看,负债刚性的保险资金相较于银行、信托等低成本资金在绿色投资中处于劣势地位。保险资金较高的成本不仅削弱了其在投资项目获取时的竞争优势,同时也限制了保险机构对低经济收益但具有良好生态收益项目的投资意愿。
第三,投资模式和产品创新能力面临现实挑战。得益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我国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得到了资金的大量支持,装机量处于全球绝对优势地位,2023年末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2000万辆,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突破万亿元,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然而,清洁能源发展依然面临能源利用效率偏低、电力关键核心设备存在短板等技术瓶颈,氢能、储能、工业转型、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亟须突破和商业化应用。同时,碳汇、气候变化适应、生物多样性等领域由于制度不完善、金融机构关注度不够而处于资金支持不足的状况,在满足“双碳”目标方面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在当前发达国家逐步加强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势下,绿色技术发展不足的短板将进一步放大经济不平等,对我国产业发展形成制约。联合国《2023年技术和创新报告》显示,2018~2021年发达国家的绿色技术出口总额远大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技术出口总额,绿色技术以发达国家获益最多,导致经济不平等可能再次加剧。
第四,ESG投资与管理能力亟须提升。ESG投资管理能力是金融机构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基础,但我国保险机构与国际头部保险机构如安联、安盛等相比在此方面仍存在不足。在ESG投资策略方面,我国保险机构普遍未能基于气候变化、“双碳”、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建立针对性投资策略,通过投资策略制定和执行落实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在ESG管理方面,我国保险机构在绿色项目识别和环境效益测算、ESG数据获取、ESG评级建设、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数字化赋能ESG管理、ESG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处于起步阶段,在尽责管理的理念接受以及通过尽责管理促进被投企业低碳转型方面具有较大发展空间。此外,由于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重要ESG议题了解不深入,对绿色技术、传统行业低碳转型、气候变化适应、生物多样性、碳汇等领域的投资机遇和特有风险认知不足,现有的投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低碳转型的急剧转变,这也对保险机构提升气候变化、自然资源等风险管理能力构成新的挑战。
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保险资金投资绿色的激励机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实施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结合保险资金负债刚性、注重当期收益的特点,为激励保险资金更加积极主动发展绿色金融,提出如下建议:在财税支持方面,切实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激励手段,对保险资金投资具有良好正外部性效益的绿色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贴息优惠;在监管支持方面,将绿色投资纳入保险机构监管评级考核,给予绿色投资占比较高、具有突出贡献的绿色创新业务模式的保险机构适当的监管评级加分奖励;加快明确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及低碳转型类保险资产管理产品标准和发行要求,相应简化保险资管产品发行流程,通过产品发行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绿色和低碳转型领域的资金支持;在金融支持方面,可充分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和工具,鼓励银行机构在绿色项目投资中加强与保险资金合作,并基于银保合作程度给予差异化的支持利率,以充分调动长期保险资金开展绿色投资的积极性。
第二,完善保险机构绿色投资策略。保险机构应提高对绿色金融战略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绿色战略引领,制定绿色金融专项投资策略,做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衔接,明确绿色金融配置阶段性目标和重点赛道,着力构建“战略引领—投资策略执行—资产多样化布局”的绿色投资体系。在底层资产方面,突出投研驱动导向,加大绿色产业相关底层资产的多样化布局。一是围绕“双碳”目标、“美丽中国”建设等重要任务,针对气候变化缓解、气候变化韧性、生物多样性等主题开展深入研究,积极发掘绿色相关投资机遇,识别保险资金重点支持领域;二是结合国际经验,紧密跟踪碳排放交易市场和CCER市场扩容进展,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围绕碳市场开发定制化保险资管产品,加大对林业、农业等具有负碳效应的基于自然的投资探索,逐步将自然资源投资作为资金配置的重要一环;三是做好前瞻布局,重视通过股权投资、私募基金等形式加大对清洁能源及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绿色技术、CCUS等深度脱碳领域的投资力度,为绿色产业和高碳排放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绿色金融综合解决方案。
第三,创新保险资金绿色投资模式与产品。保险机构应充分结合绿色技术、传统产业低碳转型、碳汇、生物多样性等绿色领域的资产特点,借鉴国际经验开发特有的绿色保险资管产品。一是大力发展混合融资,通过混合融资解决绿色技术、碳汇等绿色前沿领域发展不成熟、商业和盈利模式不清晰、行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限制融资支持的特有问题。二是丰富绿色和转型投资产品矩阵,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多样化的投资优势,针对债券、股票等公开市场重点开发低碳/净零策略的投资产品,明确与国家双碳目标、巴黎协定气候目标进行挂钩的低碳/净零标准;针对另类投资开发转型与可持续挂钩、“双碳”/生物多样性等绿色主题的债权/股权投资计划、策略性私募基金、母基金等产品,助力转型金融发展,并通过“投早投小”促进绿色技术融资和商业化发展。
第四,持续加强ESG投资能力建设。一是加大绿色金融/ESG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吸纳并培养具有环境、气候、经济金融等多样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可持续发展培训、ESG数据等资源投入,为绿色金融业务开展和绿色运营提供专业支持。二是适应绿色项目的资产特点,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自然资源风险等ESG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切实将ESG评价嵌入投资决策流程,做到对环境、社会风险的“投前识别、投中缓解、投后监测”。三是加强数智管理和赋能,合理利用外部服务机构的信息和技术优势,探索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绿色项目识别能力和风险监测能力,逐步建立健全覆盖ESG评价、碳排放、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等在内的ESG科技系统,为公司更好将ESG纳入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强化以信息披露促进能力提升,主动参照欧盟SFDR、ISSB、保险业自律ESG披露指引等国内外ESG披露标准,定期开展ESG一般性信息披露和特定议题专项信息披露,以信息披露识别公司ESG管理短板,持续促进ESG投资管理能力提升。
本文源自:中国金融杂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