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倩
摄影:杨浦东
“城市更新”是国家战略,是新时期上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的实践。
9月19日,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主论坛圆桌论坛举办。此次的圆桌论坛从规划技术、绿色低碳建筑、时空强约束下的建设施工、城市精细化治理技术、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区块链与城市更新等多领域展开研讨,双向描述城市更新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推动城市更新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进程中,政策引导与地方推动成为体制机制建设的关键方向。如何在顶层设计中确保政策指引的有效性,并通过各地因地制宜的实践推动,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课题。
同济大学教授周俭认为,土地政策与规划政策必须相互匹配,二者合一是未来发展的核心目标。在政策层面,必须坚持公益民生、节约集约和尊重权益的价值导向。他表示,“推动城市持续更新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任务,总体目标是以人民为主。”在这一框架下,周俭还提出了丰富土地配置方式的重要性,通过协议出让、租赁、合作等多种模式,既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又能激发城市的活力。
毋庸置疑,政策指引是总体方向,而地方实施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推动城市更新和土地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的双轮驱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城市更新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老房更新常面临如消防、抗震等技术难题。”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中心主任宿新宝提出,“打造集商业、办公、娱乐、饮食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体,是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领域,“顶层设计和实践实施需要同步推进。”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表示,应当通过构建“联盟”,将规划、设计、交通、金融等多方力量融合,形成综合性的城市发展体系。
在全球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治理和发展效率的重要战略。有数据显示,自2005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起步以来,经历了20年的高速发展,2023年智慧城市投资规模达到了8700多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突破1.2万亿元。伴随着大量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智慧城市的发展潜力巨大,为城市的治理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执行院长虞晶怡重点介绍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他表示,数字孪生可以通过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赋能城市的智能化管理。通过这一技术,城市可以实时监测交通等关键“生命体征”,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理。未来,虞晶怡还期待大模型技术的进展,使得二维图像也能构建出三维环境,大幅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与精度。
作为上海旧改项目典型代表案例,张园是上海首个采用“征而不拆”的旧改模式,通过数字科技赋能,推动文商旅体展的融合发展。静安置业董事长时筠仑表示,张园不仅保留了历史建筑的独特风貌,还顺应了新时代消费者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张园的品牌影响力,并借助元宇宙等技术,打造出更具温度的数字化张园。”
张园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数字科技的创新应用,也展现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保护。而在城市更新的广泛实践中,如何高效管理和共享海量数据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为新兴技术的介入提供了契机。
“区块链的分布式、不可篡改和可追溯性特征,能够解决当前城市更新数据共享不足、信息孤岛等问题。”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董事长陈丽蓉表示,特别是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历史建筑保护等领域,区块链技术为数据的真实和可信提供了坚实保障。
上海市测绘院教授赵峰则提出了“1+X”数字化赋能技术体系,通过卫星遥感、激光扫描等技术快速获取空间数据,并结合人工智能,在未来实现超大城市“天-空-地-地下”一体化时空信息智能感知体系,为城市更新提供多维时空数据支撑。
“智慧城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数智化能力的建设,一个是解决方案的提供。但最重要的是,城市更新的未来发展要从智慧城市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上海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学会会长梁国勇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提升数智化能力,还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如何将智慧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形成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框架。
既有建筑地下空间的城市更新是现在较为主流的更新方式,无论是商区再建地下停车场,还是医院二次扩建,但是往往都面临着城市核心区环境复杂,约束条件多的现状。但这并没有难倒上海建工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马跃强的团队。
他在论坛期间介绍了在城市核心区的复杂环境下,如何通过逆作法施工实现建筑扩建。这一方法被称为建筑的“微创手术”,通过先行施工地面楼板,保障建筑的日常功能不受影响,再进行地下空间的开发。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满足了当下的城市更新需求,还体现了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平衡发展与生态的理念。
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同样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城市“体检”工作全面展开,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更新应贯穿全生命周期,强调绿色、低碳和智慧化的建设方式。同济大学教授王洪涛谈到,“通过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维护的全方位优化,城市水系统将具备更强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保障城市未来的稳定发展。”
此外,复旦大学副教授凌力提出了“物理城市与虚拟城市”的双城理念,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赋予城市更多“时空自由度”。他认为,区块链和数字孪生技术的结合将使智慧城市建设更具人性化,未来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以人为中心的数字体验的提升。
审核:上海市科协学会学术部(科技创新服务部)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