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吃喝嫖赌毒五毒俱全还那么长寿?曾有文章记述:“在漫长的监禁生涯里,“张学良每天坚持清晨跑步、打太极拳,晚间散步等户外活动)。”张学良所打的太极拳与他后来能有百岁人生不无关系。那么张学良每天必打的太极拳是何人所教,他们又是如何相识相知的呢?今天我们就讲一下张学良的拳师沈家桢,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名家。
张学良
沈家桢(1891——1972),字维周,江苏省如皋白蒲镇人。浙江省建筑公司顾问工程师,研究陈、杨二式太极拳50多年,从学于前辈名家杨健侯、杨澄甫、陈发科。是《陈式太极拳》一书的作者之一,为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家。
据文献记载,沈家桢幼年身体羸弱,但受祖父影响喜爱武术。后至其父任职的湖南株洲生活。15岁时由株洲到江西省萍乡安源煤矿局当学徒,并学习了三年建筑工程。他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参加了1911年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1912年南北议和,沈家桢被分配到北平(现北京)铁路总局工程处,参与铁路测绘修复工作。为了提高业务水平,21岁时,沈家桢参加了外国人主办的“万国函授学校”,选读土木工程专科和建筑专业,历时6年。毕业时其工程设计在詹天佑主办的中华工程学会论文比赛中被评为第一名,获得金质奖。嗣后,他被擢升为工程师,担任平汉铁路局工务段段长。但因工作劳累患上伤寒症,病后身体虚弱。当时,杨家太极拳已在北京名噪一时。于是,年轻的沈家桢为锻炼体质,也跟大多数学拳者一样,投到杨家门下,拜杨健侯为师。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从陈家沟学来的太极拳是老式头二套大架子,传到儿子杨斑侯改为小架,杨健侯改为中架。而且在拳式上都化繁从简,其动作也向绵柔过渡,借以适应客观的需要。杨健侯性格温和,平易近人,耐心教拳,循循善诱,故从学者甚众。沈家桢勤学好问,细心观察,善于思考,一段时期后拳术进步较快,体质增强,精力健旺。在同门学拳者当中显得出类拔萃。
1922年12月,沈家桢去东北从事军事工程建设,任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交通科科长,开始与张学良相识。在东北期间,他身居沈阳市,每日晨暮必练太极拳以休养身心,业余间或听音乐、京戏以自娱。一日,张作霖在帅府宴客,沈应邀作陪,宴罢,少帅主持舞会。然而,热闹的大厅上唯独不见年轻的沈家桢,这引起了少帅的注意。当张、沈初见面时,张就对这位身材魁伟的年轻工程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张走出大厅一路寻找,最后在帅府花园内看到了身手敏捷正在打拳的沈家桢。经过询问和交谈,才知道沈家桢打的是杨式太极拳,师承北京的杨健侯。关于太极拳,张学良也是早有耳闻。据有关资料记载,随着杨氏在北京教授太极拳以来,从平民百姓到达官显贵竞相学杨家拳以祛病延年。当时,军阀韩复榘甚至要求部属人人会打太极拳,不会的就不予以录用。因此,张学良对此很感兴趣,并力邀沈为他的拳师,沈家桢欣然同意。沈家桢担心张学太极拳是一时的兴趣,便试探地告诉张,这太极拳动作较多,唯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功效。张学良明确表示这都不是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帅果敢和认真的性格。
自此以后,直至1924年沈调往山海关担任一、三联军司令部交通处长为止,少帅一直跟沈练习太极拳。沈家桢与少帅别离后,仍与少帅鱼雁来往,经常在信中切磋拳艺,直至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押南京等地监禁,他们的联系才被迫中断。1926年,沈调任平绥铁路局工作,重返北平,再度到杨家学拳。这时,杨健侯已去世,他便跟随杨澄甫继续练拳。
沈家桢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浙江省建工厅和浙江省建筑公司任顾问工程师,于1957年退休,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武术遗产,沈老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开始撰写《陈式太极拳》书稿。《陈式太极拳》一书集太极拳理论之大成,极受读者欢迎。该书自1960年问世以来多次重印,还被译成英、日文在国外出版。
沈家桢练拳的一生,旨在强身防病,他随杨家父子和陈发科先后学拳数十年,潜心苦练,在太极推手、散手等内家技击功夫上身手非凡。然而他身怀绝技,含而不露,故知者甚少。 沈老晚年集中精力写成《行功太极拳》初稿,正待整理出版,适逢“文革”开始,他遭受迫害,身心备受摧残,于1972年溘然长逝。
(图文整理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