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内卷、yi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比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想要退休。躺平多好,啥都不用操心,可养老这事,真有那么简单吗?
20年多前,上海一群老太太们就率先体验了一把“抱团养老”,甚至众筹买了一栋楼!
不得不说,大都市人们的想法的确超级前卫,什么抱团养老,什么众筹,都是老太太们玩剩下的!
20年过去了,当初的抱团养老,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NO.1 | 壹
时间回到1997年。
上海有位叫浦逸敏的退休老人,住在儿子家颐养天年。生活听上去很温馨,实际上有不少酸楚:家里空间不大,儿子孝顺经常把床让出来给母亲,自己睡沙发上;年纪大了口味清淡,和年轻人吃不到一块……
浦逸敏当然明白,可现实问题也摆在那里:搬出去住,儿子不放心;住近一点,房租又贵,咋办?
1997年的一天,浦逸敏老人突然看到了一则房屋出售的通知。上海嘉定外冈葛隆村132号有一栋二层小楼,前身是一家农村信用合作社,搬迁后,这栋小楼就空了出来。因为房子在乡下,又比较破旧,所以这栋2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只售价5万元。
1997年的5万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5万元(参照网络上的一些算法,供参考),说贵也不算贵。
葛隆村132号
老太动心了,要不买下来养老?
一个人住,肯定不现实。老太想拉上身边的老姐妹一起,没想到,跟她有同样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
住户有了,资金大家凑。10元,50元,100元,有的人甚至募捐了3000元……5万块钱没多久就凑齐了,她们成功买下了那栋房子,正式开始了“抱团养老”的生活。
“梦中情楼”到手,这群老人们心情激动地焕发了第二春,大家一起齐心协力打造自己的小楼:水泥地太冷,换成木地板更舒服;厨房和洗手间简陋,得跟上城市里的标准;客房也按照自己的设想一点点修整……一番努力之后,她们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乐园。
一完工,就有老人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老太太们还给小楼起名:慈舟养老院,取的是慈舟共济的含义。
当然,大家住一起,肯定还是要互相照顾的。浦逸敏作为发起人,制定了一些规则。
钱的问题不能太计较,大家都是抱团过日子的。刚开始,他们每人每个月都会上交100元钱,作为养老院的开支。
浦逸敏厉行节俭,很多老人也习惯清贫节俭的生活,他们用电用水都极为节省,甚至还让人在附近凿了口井,自己种菜,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社会也会给他们捐助一些生活用品,长时间下来,他们反而省下了不少钱。而那些省下来的钱,最后都被他们捐了出去,用于重建灾区或者帮助患病的大学生治疗等。
作息时间也有安排。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早饭、散步、一起收拾家务。生活物资,也是老人们轮流去买或者子女来送。
生活也的确如她们所期望的那样。虽然离开了子女,老人们十分开心。大家一起做饭一起洗衣服,每隔一段时间还会到附近旅游。同伴偶尔有个头痛脑热,浦逸敏也会给他开药。对了,她在退休前就是位医生。
曾在“慈舟养老院”生活过的老人及其子女
NO.2 | 贰
一开始,村民对于这些陌生老头老太们还有点戒心:放着好好的城市生活不要,跑村子里干嘛?(花上3块钱,尽情阅读精彩内容,你必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