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数据加持下,进一步优化放票原则,是数据向善的应有姿态,也将对拉动长假消费发挥出积极作用。
从9月17日开始,“十一”黄金周火车票陆续开售,不少人开始了抢票之旅。为了提高抢票的成功概率,不少旅客还到第三方平台上加购“加速包”助力。而铁路部门近日表示,在购买车票时,某些第三方平台通过各种话术诱导旅客“买短乘长”,希望旅客提高警惕。
每到长假,“一票难求”成为出游者的普遍烦恼。对于大多数出行者而言,只要第三方平台鼓吹兜售的“加速包”真实有效,能够确保自己的乘车需求,就很难听得进铁路部门的善意提醒。所以,哪怕铁路部门多次强调“在无运输能力时,列车有权拒绝‘买短乘长’旅客补票和继续乘车”,现实中还是会有大量旅客选择“买短乘长”或者“买长乘短”。
“买短乘长”是指买不到车票的旅客,先购买短途车票,到了票据上的到达站点后不下车,通过补票等方式继续乘车;“买长乘短”则是指为了成功上车,旅客花钱多购买几站火车票。这两种方式在节假期间被很多人频频采用,也因此造成一些的列车出现乘客超员现象,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和旅客乘坐舒适度,进而引发不少讨论。
笔者发现,近年来铁路部门曾多次对“买短乘长”现象进行回应,表示将根据客流情况,决定是否办理越站补票手续,强行越站乘车将加收50%票款;与此相对,铁路部门对于“买长乘短”却并没有明确的制止。但站在技术角度,在大数据如此普及的今天,任由“买长乘短”长期存在,并不合理。
笔者近日为家人购买十一期间上海至济南的高铁票时,在多日、多趟高铁票“抢票”无果的情况下,发现购票平台上另有“多买有票”字样的选项。研究后发现,只要旅客接受平台的推荐,愿意“多买几站”,不仅可以顺利买到车票,并且购票记录上明确写着下车站点为“济南”,只是需要额外支付济南至北京的车票费用。
“买长乘短”一直被铁路部门默许,也有不少旅客针对12306平台买票时出现的全程余票充足但区间票无票的情况,质疑铁路部门故意让旅客“买长乘短”。但铁路部门对此的解释是,在运能阶段性紧张的情况下,铁路部门会把长途列车的票额,优先满足从始发站乘车到终点站的长途旅客。只有当长途票额充足时,再会根据需求变化动态调整票额投放,自动分段将部分票额转移到沿途各站,满足短途旅客的需求。
事实上,无论是“买短乘长”还是“买长乘短”,都可以视作是公众出行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表现。铁道部门对两者的不同态度,虽然能以“列车超员有安全隐患”来解释,但也确实很容易让公众误解为只看经济利益。
当然,很多旅客选择“买长乘短”很多年,充分说明这些旅客为了实现出行目的愿意接受溢价,但这并不意味着铁路部门就可以默认这样的操作不需要改进。毕竟,在信息技术时代,各个平台既然可以在大数据的加持下为旅客推荐“买长乘短”,那也完全可以在大数据加持下,进一步优化放票原则,通过与旅客出行需求的即时交互,在票额设置上实现动态调整,从而满足更多人的出行需求。这样的操作,不仅是数据向善的应有姿态,也将对拉动长假消费发挥出积极作用。
所以,铁路可以出新规拒绝“买短乘长”旅客继续乘车,但不应该对“买长乘短”有可能造成的需求浪费和不满情绪长期“视而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