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长衡会战爆发前,除薛岳外,鲜有人赞同在长沙作战。
赵子立认为,第 9 战区参谋长根据情报显示,日军此次兵力异常雄厚,即使打到衡阳,其战力也未必能完全发挥。
因此,赵子立建议,除留下部分部队节节阻击敌人、侧击敌军以及切断敌军后勤补给线外,应放弃在长沙与敌决战的计划,将主力撤至衡阳,凭借衡阳有利的城防工事与敌决战。
实际上,如果不是因为要坚守领土责任,赵子立与敌人进行决战的理想地点应该是广西的桂柳地区。
然其为第 9 战区参谋长,实无奈之举。
如果决战地点在广西,那意味着第 9 战区已败,他作为战区参谋长需承担责任。
然而,后来蒋氏还是同意了薛岳在长沙城下与敌军决战的计划。
一来,薛岳在长沙已连续三次挫败日军,故蒋氏对薛岳守住长沙抱有一定信心。
第二,如果放弃长沙、衡阳,退守桂柳,会在盟军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会影响国际观感,也会影响接收美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长衡会战失利后,原本坚持要在桂柳地区与日军决战的白崇禧,放弃了桂柳地区。
桂柳地区的沦陷,标志着新桂系失去了他们苦心经营几十年的广西根据地。
在地方实力派中,地盘和军权是他们不可或缺的两项要素,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依他们所言,有了兵权,不愁没地盘。地盘没了没关系,日后再夺回来便是。然若失了兵权,又以何为凭去抢地盘呢?
明此理,则可知白崇禧为何宁弃新桂系经营数十载之广西地盘,而保其手中兵权。
当然,白崇禧的谋划并非仅此而已。若仅止于此,那岂不愧对他“小诸葛”的美誉?
那么,白崇禧是否有底气在广西与日军进行决战?换句话说,广西是否具备与日军进行决战的条件?
从严格意义上讲,广西的军事实力并不足以在桂柳地区与日军进行决战。而白崇禧之所以主张在桂柳地区与日军决战,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第一,白崇禧指望衡阳不失守,指望防守衡阳的第十军在援兵的协同下,能在衡阳挡住敌人。
第二,衡阳失守后,他又仰仗着衡阳与广西之间的 3 道防线。
第三,白崇禧认为,日军侵占衡阳后,不一定会经由湘桂路进入广西,很可能会沿着粤汉线经湘东南进入粤北。
这样一来,在广西决战的可能性就荡然无存了。
然而,事与愿违,白崇禧的 3 个判断均有误。
衡阳历经 47 日的殊死抗争后,最终沦陷。
衡阳陷落的原因众多,然援军无所作为,乃其中一大关键因素。
若让方先觉守住衡阳,那他不就成了抗战英雄?
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援兵们又怎么可能全力以赴地救援衡阳呢?
衡阳与广西之间共设有三道防线,其一为洪桥防线,由王耀武集团军驻守;其二为零陵、冷水滩防线;其三为黄沙河、全州防线,由陈牧农第 93 军驻防。
重庆方面表示,这三道防线均能坚守 3 个月以上。
若此说法为真,三道防线各自能抵御三个月,那么战争岂不是会持续到 1945 年 7 月?
然而事实却是怎样的呢?这真让人跌破眼镜。
除在洪桥防线与日军激战外,王耀武部在零陵、冷水滩防线仅守 3 天,全州防线仅守 1 天。
这代表着什么含义?
这表示给白崇禧留出用于保卫广西的反应时间过少了。
衡阳战役后,日军元气大伤,为何能迅速恢复并再次发动进攻?
这就不得不提及日军完善的兵役制度。
衡阳城下,日军第 116 师团和第 68 师团损失惨重。
衡阳会战结束后,日军迅速为第 11 军补充了近十万兵力。
尽管补充的兵员大多素质不高,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 116 师团和 68 师团的战斗力得到了恢复。
第 3、13 和 58 师团因系衡阳保卫战后期投入战场,损失较小,故成为攻击这三道防线的主力。
对洪桥防线发起攻击,原因在于洪桥位于湘桂路西侧,恰好是日军南侵广西的侧翼。若不迅速消除来自西侧的威胁,待日军南下,王耀武集团军将对其侧翼进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