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效应,你就多了一双洞察人心的眼睛,减少生活中的一些困惑和迷茫。
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这个效应的名称来源于1944年美国的一部惊悚片《煤气灯下》,这个电影讲述了女主角因为继承了大笔遗产而引来渣男蓄意进行心理迫害欲夺财产的经历。
心理学家根据这部电影,将「煤气灯效应」定义为:“慢性心理中毒的状态下认知被摧毁的过程”。其实自卑也源于这种心理效应。我们应该学会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社交圈、不去苛责自己,勇敢的面对外界的评价、学会爱上当下的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
“煤气灯效应”又叫认知否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操控者通过长期将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灌输给受害者,从而使受害者开始怀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认知、记忆和精神状态,最后达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煤气灯效应”更多地存在于亲密关系中,如: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
电影《煤气灯下》剧照
你是否被操控了?操控者的表现:
1、很坚决地说服你,让你觉得自己错了
2、当你不接受ta的“事实”时,ta会表达出攻击性的态度
3、擅于扭曲事实,让你“迷失”在ta的逻辑漩涡里
4、让身边的人孤立你,或让你脱离身边的朋友
5、和你建立依赖共生关系
受害者的感受:
1、你总觉得ta说得不对,可又无法表达哪里不对
2、慢慢会变得怀疑自己,不知是否该相信自己的记忆
3、你感觉总被对方很固执地带向他所预期的方向
4、经常要到事情结束后,你可能才发觉ta的不对劲
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
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让自己的眼光再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延迟满足效应
延迟满足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的、较小的满足。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迟延满足效应或称糖果效应。
萨勒对一群都是4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分钟得2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为了熬过20分钟!1/3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过12年的追踪,凡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Skips threshold effect)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
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
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字上发挥出来。”
此后,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调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难以令人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天才”一下子变成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 的高才生”。
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举例:美国著名幽默作家 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 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启示:
1、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引起对方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这样会事与愿违,就像马克.吐温一样不仅不捐钱,反而还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
2、超限效应反映了几个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 2)没有注意方式、方法;3)没能注意“度”的把握;4)没有换位思考。
生活中应用: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自我实现预言
“专业人士”放出消息:明天某股票会跌。股民中真的有人相信,于是纷纷抛售股票,结果造成股市暴跌。于是,预言真的应验了。
我认为你是个脾气不好的人,于是我指责你:你脾气真是太差劲了!说完之后,我看到你更生气了,哈,我说的没错吧,你果然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
这也是自我实现预言吗?是的,这种由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使得他引发第二个人的行为,这行为会确定第一个人的信念或期望,其实这也是自我实现预言。
自我实现预言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的预言成真了。这样的预言为什么可以成真?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都可以解释,比如我们对某个人有偏见(当然,在我们看来肯定不是“偏见”,我们怎么可能承认我们是带着偏见看人的呢),一旦我们有了这个偏见,就相当于有了一个观察的视角,我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能够证明自己偏见的信息上,最终我们的偏见得到了确认,这就是一个自我预言得以实现的过程。
就好像我们写东西时的先入为主,先有一个观点,之后我们再去搜可以证明论点的论据。
不明白这个效应的人还好,可以活得没啥烦恼,可是你一旦深深的理解这个道理,就会发现:你的生活根本逃离不了自我实现预言的困扰----尤其在吵架中。
当然,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自然也知道怎么利用这个效应,让它发挥正面的作用:比如,你在学习上要对自己有信心,哪怕是假装自己有信心,因为即便只是假装自己有信心,也可以增加成功率,而增加的成功反过来会给你实际的信心,一环接着一环,最后实现自己有信心的预言。
所以,自我实现预言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我该选择相信什么”的问题,好好问问自己:你该选择相信什么?
很多人不知道,心理资源也是一种有限的能量。正如你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集中精力看书30分钟就会开始精神涣散一样,心理资源也是在一次次的调用之后开始减弱。
所谓心理资源,我们称之为“心商”,是继“情商”之后,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高质量地取胜的标准。
也许你也曾感觉过,虽然没有从事激烈的体力劳动,但在办公室坐上一天之后,也会觉得疲惫不堪,甚至能够倒头就睡。
心理学不是读心术,是自然科学。实际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学科都与心理学有关,人类心理活动其本身就与人类生存环境密不可分。心理学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理解别人。我们可以用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同时找到背后的原因,改变自己。
从认识自己的角度,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自己的内心,认识幸福,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从养育孩子的角度看,心理学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帮助孩子保有健全的人格。从工作的角度看,懂点心理学能让我们对看似复杂的人事和行动做到洞若观火。
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学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就多了一双洞察人心的眼睛:洞悉人性,看穿社会运转的心理机制;理解自身,全面提升自我调节的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