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聚英才",汇聚着无数个人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故事。
两年前,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许凯亮站在"海聚英才"相关比赛的演讲台,描述着生产专业诊疗设备的愿景。昨天,他站在峰会外场展示区,向各方介绍去年底刚落地的国内首款脑功能超声成像仪器。他也有了新身份——上海波达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
因为有了"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的头衔,就在两年时间,许凯亮走出高校、接驳市场,成功创办企业,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经技术攻关,研发出新产品顺利落地华山医院、长海医院等开展临床合作研究。该企业还在微血流血管成像方面形成相关专利保护,出口海外创汇。
许凯亮的故事是个缩影。办至第四年,"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逐步成为全球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汇聚的标杆性平台,大赛参与项目数量持续增长,产出更多好用的创新产品。
有形资源对接,更重要的是软要素支撑。今年峰会推出首批"七个一"人才服务项目,包括一个电子服务凭证"人才码"、一个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人才政策一本通、线下"1+16+N"综合服务体系、一个上海国际服务门户网站人才专区、一个"海聚英才"人才基金、一座"海聚英才"创业城,助力上海实施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实现创新资源要素充分涌流交互,各路英才"为我所用"。
更有效: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初创企业不能只埋头苦干,建立有诺必兑的激励考核机制关系到企业可持续发展。"昨天,同驭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舒强在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峰会现场,分享发展历程和经验。
就是经由"海聚英才"大赛的平台,金融专业机构给出中肯建议,让同驭创始团队配备股权激励机制,助力创新企业破除迷思,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方法。
作为第四届大赛金聚奖获得者,朴烯晶新能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人王艳丽感慨说,自己的答辩表现并不完美,但"懂经"的专业评审看出了"门道",认定其选择的新材料赛道前景广阔,名不见经传的朴烯晶就此摘下桂冠。
王艳丽更看重的是大赛"附带"的创新创业训练营活动。她说,成立3年多来,朴烯晶一路从6人的初创团队发展至150人的规模。快速发展之际,也有苦恼:企业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精细化分工,设置考核制度。大赛推荐的"科创人才训练营"让她有了向成熟企业"取经"的机会。
更开放:以强强联合打开合作共赢新空间
"海聚英才"平台也见证着无数企业与企业共筑长板、相互赋能的故事。
峰会上,长三角人才服务联盟成立。"加快推动区域内人才资源高效流动、优化配置,把长三角人才工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与大局中来思考,以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和战略人才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相关负责人这样注解。
许凯亮读出关键词——集聚引领。他以投身的生物医药产业举例,长三角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重要聚集地,各城市在产业规模、研发能力等方面各具优势。
与会者认为,"海聚英才"将进一步打开发展辐射的扇面,比如,长三角应围绕创新科技联合攻关组织机制,加强跨学科交叉基础研究,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完善互通共享人才服务等方面,搭建更加开放、更高质量的合作平台,积极推动人才跨区域、跨学科、跨领域交流,以强强联合打开合作共赢新空间。
作者:王嘉旖
文:王嘉旖 图:资料图片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祝越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