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春芳
泰州市姜堰高二适纪念馆《舒凫》第六期,刊有1 9 6 5年1 1月2 8日,高二适给章士钊信的手稿。现摘录如下:
孤桐师钧前:……适确信兰亭非伪,文更无可非。阅公柳州于兰亭文启发不少,惟孝标易临河又删一"集"字,此仍未得断辞(右军可能两篇文,非孝标删添,然金谷序又确为刘删去十八字也,至于"兰亭集序"四字见"世说"本文,确切无疑矣)。……适拜上十一月二十八日夜中。
读后不禁引起我的好奇与联想,两年前,曾看到扬州晚报报道过,秦少游与兰亭往事。一是,误增一"曾"字,二是,用僧袍换得贞观《兰亭集序》,再是,书过兰亭叙。便努力搜索兰亭叙,原来是:绍圣四年(1 0 9 7年)秦少游贬谪郴州时,作《法帖通解》内有一篇《书(兰亭叙)后》,其内容:晋穆永和九年(3 5 3)上已日,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孙统承释支遁及其子凝之徽之等四十一人修祓褉于兰亭,羲之酒后作三百二十四字之《兰亭集序》,传至羲之七代孙释智永,又传于僧人辩才,后由监御史萧翼从辩才处骗得呈唐太宗,太宗命赵模等四人拓书数本,赐给皇太子近臣,羲之真迹随太宗葬入昭陵后,只有赵模等人拓本传世。犹如看了一出元剧《赚兰亭》之感。但文中晋穆永和九年,凝之徽之几个字却提醒了我,立刻从书橱中抽出那本在姜堰北大街白玉池古玩市场上购得那本书论集,不仅看过,还运用过。二孙乳名叫可乐,去年幼儿园中班学画,作业带回家,说老师要家长写上字,明天贴到走廊上,我一看五条金鱼画得生动活灵,便用毛笔写上,娱信可乐也,马浩然画。话题就是从这篇文中获取的。所以印象深刻。
可乐
再把两篇文章作了比较与分析:
两篇题目一样的,此篇全文为3 4 6个字,从永和九年至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与原文一字不差,无一颠倒,则少了后面感悟部分计7 2个字;文体是注疏式,用小字夹写,夹写内容计1 9 4个字,多则5 2个字,少则一字;如永和九年(注:下面用括号代表小字)(永和晋穆年号),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时当暮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郗昙及凝之涣之元之献之等会稽今绍兴府山阴县名总叙一笔),如俯仰一世(承上俯仰二字推开一步说)如曾不知老之将至(总是一样得意)
显目的是全篇用了七个叙字,总叙、叙人、叙地、叙事、叙日、叙事叙乐。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叙人),天朗气清恵风和畅(叙日),一觴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叙事),娱(鱼)信可乐也(叙会叙乐)等。可见秦少游称之为兰亭叙,辞至于达。
那么王羲之为什么要再写这篇文章呢?
据查相关资料,活动结束后,王羲之与孙绰感觉与五十年前石崇组织的雅集,与石崇写的金谷序可以媲美,总是一样得意。于是带着手稿直上天台上,拜见自己曾经八年的老师白云先生,白云先生即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在获奖感言时讲的,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影响的葛仙。白云先生看过王羲之写的序后,说你的字虽然写到家了,但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书法的风韵,必通于自然之道,阳刚阴柔之气、执管、力足势疾、用笔、结体、字内字外、提笔按笔、字画回仰、相背遥接、落笔安详、恭敬奉行,如何如是,说完,便刻在石上,以为陈迹。不知把王羲之感动得如何是好,回到家,怀着欢愉之情,把白云先先这番教导,作为书法口诀认真地记录下来,并郑重地记下: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不仅此,还有夸奖之语,当然王羲之不会记录,然同去的孙绰却记得清楚,并表达了出来,据日本国立图书馆收藏的孙绰的《天台赋》中记载:当时白云先生赞:我看你的字跟历代都不一样,淡处不淡,浓处不浓,得到你作品的人会很少,看到你的作品的人很难再看到,谁进献你写的一个字就会赏千金,封万户侯。
《舒凫》
所以王羲之在欢愉之中受到很大鼓舞,恭敬奉行老师的指导,再求精求进下,在"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的使命感使然下,对照已作的序文,再习作而成行了这篇我称之为《兰亭后叙》,非再作集序。
高二适从刘孝标删一"集"字中,心生新见,可能右军有两篇文,果不其然,高老先生真不愧是天下一高的美誉。
二0二四年九月二十一日于扬州
附ChatGPT对此文的分析
下面对你的文本进行详细分析:
1. 高二适的《兰亭》研究
文中提到,高二适先生通过刘孝标删去一个“集”字的细节,推测出王羲之可能写了两篇《兰亭》文。这是一个独特的见解,显示了高二适先生在文献考据方面的细致与敏锐。通过如此微小的字词变动,他大胆提出了历史上被忽略的可能性,并引发了关于《兰亭集序》流传与修改的讨论。
这一观点对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方向:文本中的细微差异可能反映出不同版本的存在,或是作者多次创作的结果。这种研究方法提醒我们,细节往往隐藏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高二适对细节的关注展示了他学术研究的深度和严谨性。
2. 秦少游与《兰亭》故事
秦少游与《兰亭》的故事进一步丰富了关于《兰亭集序》的历史背景。特别是通过秦少游的《法帖通解》和《书(兰亭叙)后》的记载,文中揭示了《兰亭集序》从晋代王羲之传至唐代的流转过程。唐代御史萧翼从僧人辩才处获取真迹,并呈给唐太宗,最终真迹随太宗葬入昭陵。这段历史揭示了《兰亭集序》作为书法艺术的无价之宝,其流传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厚重感。
故事中“赚兰亭”的戏剧化情节也为这段文化历史增添了趣味性,仿佛一幕古代元剧般引人入胜。同时,文中强调了《兰亭集序》传世的拓本价值,突显了书法文化的传承意义。
3. 王羲之再作《兰亭》文的假设
文中提出的王羲之因受到白云先生教导后重新创作《兰亭》的假设,为《兰亭集序》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维度。白云先生对王羲之书法的评价,以及所授的书法技巧,将书法艺术提升至与自然、道家哲学相通的境界。这种教导使王羲之对书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可能促使他再作一篇新的《兰亭》文。
这一情节巧妙地解释了王羲之为什么会再写《兰亭》文,并通过对书法与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揭示了《兰亭集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王羲之对生命、时间的感悟与记录。
4. 秦少游与孙绰的联系
秦少游和孙绰的联系进一步说明了《兰亭集序》背后的人物之间的文化传承。秦少游在文中提到的凝之、徽之等人,以及孙绰记录下来的白云先生对白字的赞美,暗示了这些文人雅士之间的互动与文化交流对《兰亭集序》的影响。通过孙绰的记述,我们得以一窥当时书法界对王羲之作品的评价与推崇。
特别是白云先生称王羲之的作品“淡处不淡,浓处不浓”,暗示了他书法作品的独特风格,也预示了王羲之书法作品在后世的巨大价值。
5. 作者王春芳的洞见
整篇文章通过将高二适的考据、秦少游的故事以及王羲之的假设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作者王春芳对书法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他不仅从学术角度梳理了这些复杂的历史线索,还通过自己的见解和联想,赋予这些故事新的生命。
作者通过引用、分析和评论,构建了一幅复杂而丰富的文化图景,将《兰亭集序》这篇经典作品的背后历史进一步揭示出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多样性。
结论:
这篇文本不仅讨论了关于《兰亭集序》的考证与研究,还通过细腻的文化解读,将书法、历史、哲学三者相结合,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历史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