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怡
为推动历史建筑的保护,由上海市科协指导、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的“历史与现代的城市交响——高质量视野下风貌保护建筑更新与环境美饰论坛”9月20日下午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高级建筑师、上海梓厦建筑设计事务所主任建筑师田利,康业装饰集团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历史(既有)建筑风险研究所所长侯建设,上海卡石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徐意,上海燊榕古建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工艺美院建筑遗产传承中心研究员丁艳丽分别作主题为“历史优秀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再造”“历史空间环境的保护与活化装饰”“历史建筑群落的保护与活化更新”“城市风貌保护修复更新的技法工艺与材料创新”的主题报告。
侯建设结合康业装饰集团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中心的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系统地分析了历史建筑保护领域的创新方法与技术应用。他首先探讨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可持续性、公众参与、多学科交叉、整体性与原真性保护等,随后通过和平饭店、外滩十八号等标志性项目的详细剖析,展示了保护性修绪、历史装饰元素保留与现代设计融合的具体实践。此外,演讲还重点阐述了历史空间环境保护对于文化传承、城市风貌提升、社会认同增强及经济活力激发的多重价值,并强调了国际交流合作在提升我国历史建筑保护水平、促进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关键作用。
“不尊重历史是很大的问题,修复带来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的。”侯建设强调。他举例说,对历史建筑的清洗也是一种修复,和平饭店南楼外立面在修复完后就起茧了。“因为要还原它原来的样子,就全部用高压水枪洗,水过度侵入墙面后,又来不及干燥就开始修,修复用的主要材料又是水泥基的,能不起茧吗?或者使用会破坏墙表面肌理的喷砂,这些都属于做过头了。”
“我在修复历史建筑的过程中,想法往往没有工匠能帮我实现,这是苦恼的地方。”侯建设表示。他的发言得到了丁艳丽的共鸣。丁艳丽告诉大家:“一旦一个历史村落被修复过了,我们通常就不再去做调研,因为大量原真性的信息已经消失了。这种现象现在在近现代建筑中也开始上演了。”她特别提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建筑工匠缺少身份、地位和技艺的认定。“如果传统手工艺都遗失了,建筑遗产要在当代进行价值重现的保护将进入更加困难的局面。”丁艳丽感慨。
审核:上海市科协学会学术部(科技创新服务部)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