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报道
9月19日,成都蒲江西来镇,作为蒲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托管委托方,毛远超种植的500亩水稻迎来丰收。这片水稻远看并无不同,金黄色的稻田中,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等待丰收;走近看,有的水稻却生长在旱地上。
这是节水抗旱稻在成都平原第一次大规模推广。相比普通水稻,节水抗旱稻可以大幅减少用水,具有节水性、抗逆性强的独特优势,还能有效应对高温、干旱等极端天气。
丰收现场
今年春天,收割完油菜后,毛远超也为这500亩土地的利用发愁。在原本贫瘠的土壤上,毛远超在多名专家、技术人员的劝说下,第一次种上了节水抗旱稻。他认为,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不过,这个秋天,平均亩产1200斤的成果,让他再一次体验了丰收的滋味。
专家称它为“稻坚强”
500亩稻田水费仅用了1800元
毛远超种植的节水抗旱稻,是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培育的“旱优73”。从遗传研究、品种培育到推广应用,经过近20年的探索,节水抗旱稻已在全国多个地方推广种植,每年栽种面积已达300多万亩。
第一次大规模在成都平原,对于它的长势和收成,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员刘灶长也挂念于心。丰收这天,刘灶长特意来了一趟蒲江,“收成不错。”
刘灶长向记者展示节水抗旱稻
在毛远超的稻田,刘灶长走进其间,拔起了一蔸稻子,向记者展示它的根系,“节水抗旱稻的根系超级发达,适应性强,可以耐涝耐旱,能够做到水田高产,旱地稳产。”刘灶长更是用“稻坚强”来形容眼前的节水抗旱稻:面对高温等极端天气,节水抗旱稻显然“挺”了过来。
节水抗旱稻的根系发达
节水抗旱稻节水、节肥等特点,对种植户来说省下了一笔费用。毛远超向记者算了一笔账,节水抗旱稻的栽培采用的是直播旱管,与普通水稻对水的要求不同,保持土地湿润就能够出苗。“前期基本没管过水,一季下来,500亩稻田只用了1800元水费。如果是普通水稻,这么大面积的水费应该要好几万。”
毛远超
丰收现场,毛远超一边指挥着水稻收割,一边查看现场稻田,“原本我想着亩产有个700斤就不错了,结果让我很意外。”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毛远超尝到了甜头。他告诉记者,这片稻田水稻的平均亩产在1200斤,水源丰富的地方估计可以达到1300斤。事实上,经过专家测产,这片稻田的最高亩产达到了1290斤。
经过专家测产,这片稻田的最高亩产达到了1290斤
节水抗旱稻的口感会与普通水稻有差异吗?刘灶长提到,目前市场反馈,节水抗旱稻的米饭软而不黏,煮粥特别浓稠。背后的原因与它的食味品质和强适应性分不开:一个多月前开始抽穗扬花时节,正值成都地区高温季节,如今田间看到沉甸甸的稻穗,结实率在90%以上。
在土地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让一块田的收益最大化
事实上,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由于土壤、气候等差异,长江上游稻区与长江中下游稻区、华南稻区等不同区域的品种要求有显著差异。四川地处我国西南,具有低温、寡日照的特殊生态环境,此前主要在淮河流域种植的节水抗旱稻如何走进成都平原?这与一群人的努力分不开。
毛远超管理的这片土地,并不是普通水稻适宜的土壤。“土地落差大,不具备种植水稻的条件,即便种,也会花很高的成本。”上一季收完油菜后,毛远超一直为种什么发愁。
在成都农林科学院成果转化处处长付绍红看来,如何让一块田的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是最重要的考量。当他得知毛远超的困惑后,第一时间想到了节水抗旱稻。
有的节水抗旱稻生长在旱地上
“这块土地的土质条件不好,如果要改高标准农田,收完油菜后时间来不及。”他表示,节水抗旱稻具有水田高产、旱地稳产的特点,轻简化栽培可以降低成本,也能保证基本收益。“如果种完油菜就撂荒了,那一年算下来种植户也挣钱不多。”付绍红说,对于土壤条件不好的土地来说,节水抗旱稻解决了对水的依赖,在同等条件下一定是最“保险”的选择。今年的丰收,让付绍红对节水抗旱稻在四川的进一步推广有了信心。
为了让更多种植户接受节水抗旱稻这个新事物,四川云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钟承志带领着一个12人组成的团队在全川走访,为种植户提供保姆式服务。今年,四川节水抗旱稻的种植面积达到了4万多亩。
在一款由腾讯支持开发的、名为“节水抗旱稻”的APP上,长势检测、实时预警和病虫查询等功能让水稻种植变得简单又智能。钟承志向记者演示了一番,点进APP,水稻每日的田间分析和生长记录都一览无余,“什么时候该采取什么农事操作,都会实时提醒。我们也会手把手教他们使用。”
节水抗旱稻喜迎丰收
旱播旱种
减少对水的依赖
实现绿色可持续生产
经过这次丰收,刘灶长对水稻的绿色可持续生产信心更足了。此前,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曾提出“蓝色革命”观点,即通过创新培育节水抗旱稻,实现旱种旱管的稻作生产模式,使水稻生产摆脱对水的过度依赖,大幅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水稻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方式转型。“节水抗旱稻采用直播旱管的栽培方式,与水田相比可减少90%的甲烷排放。”刘灶长说。刘灶长进一步补充道,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温室效应达到二氧化碳的25倍,减少甲烷排放是迈向“碳中和”的重要一步。
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也将为种植户带来进一步的收益。腾讯集团碳中和高级顾问吕学都表示,节水抗旱稻APP能够助力稻田的数字化管理,未来还可以帮助计算稻田甲烷排放量、进行碳汇市场交易。目前,我国正积极探索农业碳汇交易试点,福建、浙江、江苏等多个地区已经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平台,通过市场机制激励农业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和碳汇增加,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通过碳汇交易,农户还能再增加一笔收入。”吕学都表示,此前通过实验计算,按照国家碳市场一吨碳排放量100元的价格计算,每亩地通过碳汇交易大约还能再增加40元收入。
再过一天,我国将迎来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付绍红看来,丰收不是只看眼前的耕种,更有对农事的未雨绸缪。毛远超的节水抗旱稻丰收以后,他建议种上小麦,让“稻油轮作”和“稻麦轮作”的种植模式,提高农田的利用率和产出,“归根到底还是要让农户收入更多一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