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好”,不要“偏倚”
——谈兵法“慧”处世(46)
文/路秀儒
《孙子兵法》中有许多“数”,但出现频率最高、运用次数最多的是“五”。比如:“五事”“五德”“五胜”“五要”“五生”“五声”“五色”“五味”“五危”“五火”“五间”,等等。
那么,孙子为什么钟爱“五”呢?
《易经》有曰:“数有九,五居其中,若峰,在其之巅。其鼎盛之势,不偏不倚。”古人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五”既是阳数,也是最中间的数。“九”是最大的阳数,所以“九五”便代表着至大至尊,因此古代的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喻指他是最正统的。
孙子“好五”,不是出于推崇“九五”,而是基于一种“正中”“正好”的思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事物要臻于完善,若要保住完善状态,它的运行就必须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恰当的时间。《易》的卦辞、爻辞,把这种恰当叫作‘正’‘中’。”这种被冯友兰叫作“正”“中”的“恰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好”。
孙子用兵,注重追求不偏不倚的“正好”境界。比如,在“将德”上,既大力倡导“五德”,又注意防止走向极端的“五危”。在作战目标确定上,坚持量力用兵,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强调能攻则攻之,不能攻则守之;能敌则战之,不能敌则避之。在谋取作战利益上,坚持“杂于利害”,既求获利最大,又求避害最大。
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一个如何把握“合适”的“度”,确保言行举止、接人待物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问题。深刻领悟孙子“正中”“正好”的思维,则大有裨益。这里不妨列举几个方面。
其一,亲密要有刻度,随意要有边界。父母特别是年轻父母与子女亲密互动,实属人之常情,也是社会的进步,但“距离感”还得要有。常言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该回避的就要回避。一家人在一起,说话、举止、着装应该随意一些,但也必须有“边界”意识。有一位新婚女子,婚后没多长时间就提出离婚,原因不在老公,而在老公公。这位公公在儿媳面前动辄黄腔出口,出卧室上卫生间只着内裤,儿媳实在无法忍受。
其二,好事要有尺度,关心要有避讳。过年过节相互送礼是中国人的习俗,但有的人不愿折腾,有的人也不愿“无功受禄”,如果执意要送礼,不仅难以“表达心意”,还会给对方心理上带来负担,人家无论回礼不回礼,心里都不舒服,此可谓礼多人也怪。对别人嘘寒问暖是好事,如果涉及人家的伤痛或隐私,就会适得其反。与人相遇,话少会冷场,话多也容易让人烦,尤其是那种“不长眼色”的喋喋不休更惹人烦。
其三,管教要有适度,疼爱要有分寸。管教孩子要严格,但过于严厉就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激发亲子矛盾,甚至酿成不可挽回的事故。疼爱孩子是人之天性,而“打是亲、骂是爱”是误区,一味“为孩子好”的逼孩子成“学霸”、压孩子“出人头地”,很可能会演变成“害”孩子的悲剧。至于那种溺爱之“爱”,同样“害”子不浅。
其四,谦让要有限度,灵活要有原则。谦让是格局,是境界,是风度,但过分的谦让是软弱,无底线的谦让是懦夫。人处事要灵活,而灵活必须在原则的框架内,过度的灵活就会变质为违规、犯法。
从这些日常琐事中可以看出,凡是“正好”的,才是最好的!
【作者简介】路秀儒,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综合训练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大校。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学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