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末,苏联修正主义大行其道,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国与苏联之间漫长的东北、西北边境,围绕着所谓“悬而未决”的边境划分问题,两国再次爆发矛盾。
1969年,中苏于珍宝岛发生热战,在指挥官孙玉国的带领下,我军大获全胜。
首功孙玉国受到中央表彰,仕途青云直上,33岁就成为与开国将军并驾的大军区副司令员,年纪轻轻身居要职,可他的司令员的位置还没坐稳便被撤职,以团级干部待遇转业。
这位战斗英雄的一生可谓起起落落……
上世纪40年代初,孙玉国出生于辽宁的一户贫苦的农户家庭,时局动荡,家园沦陷于日寇之手,孙家本就困难的日子在殖民者的残酷剥削下更是雪上加霜。
孙玉国的父亲在其四岁时去世,家庭的重担压到母亲身上,那时虽然赶走侵略者,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生活也并没有好过起来。
好在东北很快被我军解放,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盼头,东北人民感激涕零,自发忠党爱国,孙玉国在这样的革命氛围下立志成为解放军战士,报效国家。
建国后,孙玉国在组织的帮助下进入学校学习,十分珍惜读书机会,在校期间刻苦学习文化知识。
50年代末,17岁的孙玉国自初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冶金厂成为一名工人。从未放弃从军理想的孙玉国,20岁那年从工厂顺利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子弟兵。
来到军营,孙玉国很快适应部队的训练生活,服役期间,他表现突出、成绩优异,思想觉悟高、作战勇敢积极,受到组织的提拔,入了党,在边防站工作时,走上领导岗位。不到三十岁就被提拔为站长,统领全连战士为祖国戍边。
自1964年始,中苏边境逐渐剑拔弩张,常常有苏军持钝器越境挑衅。
孙玉国谨遵中央“不开第一枪原则”,面对苏军三番两次的挑衅不主动出击,主动撤退严阵以待,苏军见我军示弱为先,反而变本加厉。
60年代末,苏军首先开枪打死我边防战士数人,携装甲部队悍然入侵珍宝岛,是可忍,孰不可忍,边防站军官孙玉国当即下令反击,护土不退,利用地形优势调集重炮建立火力狙击点。
准备充足的我军,在孙玉国的正确指挥下所部连队多次打退苏军入侵,拱卫我国东北边境的安宁,守土有功。
击毙苏军上校指挥官,打死敌寇百人,俘虏的敌军坦克至今仍陈列于我国军事博物馆中,作为苏联侵略中国的证据,将苏修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孙玉国作为这场卫国保卫战的首功,受中央表彰作为模范战斗英雄,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作为当代军人的杰出代表,孙玉国享受着全党上下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除鲜花和掌声,荣耀和地位也接踵而至。
战斗结束不过两年,32岁的孙玉国回到工作岗位上,连跨四级,从连长直升团长,这种晋升速度简直快到不可思议,在那个思想激进、崇敬英雄的特殊年代,多奇怪的事情都应该习以为常。
一年后,孙玉国由团长进入军分区领导班子,可这个位置还没坐满几个月,一张调令让他来到沈阳,担任大军区副司令这年。
孙玉国年仅33岁,这个年纪来到如此高位成为将军,即使在建国初期是连“红小鬼”出身的开国将领们都难以想象的成就。
孙玉国不禁有些飘飘然,连当时在中央掌握权力的王洪文都来“团结”自己,在王的蛊惑下,跑去中央到军委捣乱,闹事。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随着“四人帮”集团的倒台,孙玉国亦受到牵扯,好在他认罪态度积极,主动反省,中央念其功绩给予宽大处理,降至正团级待遇,1982年转业离开部队,来到地方工作,以一个模范军人的自觉踏踏实实为祖国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