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9月22日,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
秋分到,预示着天气逐渐从热转凉,变寒。此时,冷空气开始活动。
比如2024年秋分将至,今年的首场冷空气将由北南下,影响我国地区,全国多地将会出现降雨、降温等情况,局部地区降温可达8至10℃。
在民间,人们常常将节气的天气状况,作为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气候走向的重要依据。秋分到,我们迎来了今年的首场冷空气,这样的“巧合”让不少人不禁要问:今年的年景如何?是冷冬还是暖冬?民间都有哪些说法和预测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何为秋分?有何特征?
每年的公历9月22日或23日,我们如期迎来秋分。
秋分到,意味着秋天已经走了一半。什么是“一半”呢?可能有些朋友觉得笼统抽象,秋天走过一半,即也就是走了90天的一半(秋季有三个月,共90天)。
秋分到,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恰好位于赤道上,北半球地区昼夜等长,正如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所言: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日平均气温逐渐降至22℃以下。北方地区凉风习习,碧空万里,秋高气爽;南方虽然仍有些许暑热,但早晚温差加大,秋意渐浓。
此时,华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地区则忙于晚稻的收割与油菜的播种。秋分后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是“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的开始。
二、秋分有三候
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这三候生动描绘了秋分时节自然界的微妙变化。
雷始收声,是因为阳气减弱,阴气渐盛,雷声不再轰鸣;蛰虫坯户,则是昆虫开始筑巢准备冬眠;水始涸,则反映了降雨量减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的自然现象。
这些变化,无一不在诉说着秋天的脚步正悄然临近。
三、民间老话预测冷暖冬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和老话,关于秋分这个节气,我们不妨通过几句农谚、俗语来看看,老祖宗都是怎么说的。
1. “秋分西北风,冬天多雨雪”
这句老话的意思是,如果秋分时节刮起西北风,那么冬天就可能会多雨雪天气,气温偏低。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西北风通常携带着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预示着冬季的天气可能比较寒冷。
结合当前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的实际情况,这句老话似乎预示着今年冬天可能较为寒冷。
2. “秋分有雨万人愁”
这句老话表达的是人们对秋分时节降雨的担忧。因为秋分之后,农业生产进入“三秋”大忙时期,此时降雨过多不仅会影响秋收进度,还可能导致作物倒伏、霉烂或发芽等损失。
因此,人们自然希望秋分时节能够晴朗少雨。然而,从气候学的角度来看,秋分后的降雨有助于补充土壤水分,对来年的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
从今年的气象预报来看,南方地区在秋分时节降雨概率大,这无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 “雨落秋分前,冬穿三层棉”
这句老话表明,如果秋分前的降雨较多,那么冬天可能会非常寒冷,需要穿上厚重的棉衣御寒。这是因为秋分前的降雨往往与冷空气活动有关,预示着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偏低。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虽然秋分前降雨情况因地区而异,但整体而言冷空气活动确实已经开始。因此,这句老话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今年冬天可能会较为寒冷的预测。
4. “秋分只怕雷电闪”
这句老话意味着,秋分时节如果出现雷电天气,可能预示着未来气候异常或灾害频发。虽然雷电本身与冬天冷暖无直接关联,但它可能反映了大气环流的不稳定状态,间接影响冬季的气候特征。不过,这种联系较为微妙,难以准确预测。
5.“秋分云遮月,正月雪皑皑”
这句老话通过秋分夜空的云彩来预测正月(农历一月)的雪情。如果秋分当晚云层较厚遮住月亮,那么来年正月很可能雪花纷飞。
6.“秋分日晴,冬无严寒”
与上述老话相反,这句老话认为如果秋分当天晴空万里,那么冬季气温可能偏高,不会出现严寒天气。当然,这种预测也同样缺乏科学依据。
四、2024年是暖冬还是寒冬?现状预测
从目前的气象趋势和民间老话来看,2024年冬季偏冷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民间俗语、谚语往往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偶然性,不能作为确定性的预测依据。
因此,在判断2024年是暖冬还是寒冬时,我们不能仅仅依据民间老话或单一的气象数据,而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科学预测结果。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这些变化使得传统的气候预测方法面临挑战,也使得冬季天气的预测更加复杂多变。
所以,具体天气情况,还需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最新预报和预警信息。
五、读书君说
总言之,秋分至,冷空气来袭,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季节的更迭,也引发了大家对未来天气的猜想。无论是民间老话的智慧,还是现代气象学的科学预测,都在提醒我们关注天气变化,无论今年冬天是冷冬还是暖冬,我们都应该做好应对准备。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