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无意间刷到了一段北大教授赵冬梅的访谈。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为全国最高学府教授的赵冬梅老师,竟然有个初中辍学的儿子,更让人惊讶的是,赵老师是支持儿子辍学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十几年前,赵老师对北京海淀区的“卷”一无所知。
而她的儿子也在无忧无虑中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没有上过学前班,也没有私下补过课。
直到进入小学后,赵老师和儿子都懵了。
在这里,成绩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一开始,儿子跟不上班级的进度,一直在暗自努力。
终于有一次,儿子考到了90分,赵老师发自内心地为儿子感到骄傲。
没想到,老师却满脸讥讽地对她说:“你知道我们班其他同学都考了多少分吗?”
赵老师这才知道,这次考试大部分同学都是95分以上,只有一个吊车尾考了80几分。
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久了,赵老师的儿子开始厌学,并拒绝去学校。
赵老师没办法说服儿子,只能学着接受现实。
但在这个过程中,赵老师却意外发现,尽管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但却并非一无是处:
儿子喜欢四驱车,参加过比赛,还会自己修车;
儿子英文不错,为了修车,能阅读全英文的说明书。
还有一段时间,儿子突发奇想,准备自己做裤子,于是买来了服装学院的教材,自学了打版、制版。
到最后,赵老师不禁感慨道:
“原来,我只认得读书这一条路,但当我开始接纳儿子后,我的世界也被打开了。”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是有差距的,有的孩子能够名列前茅,而有的孩子却无能为力。
但只会用单一标准去衡量、塑造孩子,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短视呢?
事实上,上天对每个孩子都是公平的。
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中,可能会有一个不太懂数学的艺术家,会有一个化学总是不及格的音乐家,还会有一个身体素质比英文成绩好太多的运动员。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看见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为他开辟那个独属于自己的赛道。
曾经有一篇感动无数人的爆文,叫《我儿子是没有被这个世界理解的天才》。
妈妈是大学教授,爸爸是公务员,但儿子却没有继承两口子的优良基因,不仅学习上没有天分,还总是闯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