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阳主城区向南大约7公里,“铁半城”二戈寨就闯入视野。一条富源路,将狭长的二戈寨戳为两半,东面是铁路人的生活区,西面是铁路的生产区,这里聚集了几乎所有的铁路运输生产单位。二戈寨因铁路而“路人”皆知,铁路人也依二戈寨繁衍生息。
梦想启航的南站
走在斑驳粗糙的贵阳南站站台上,今年88岁的原贵阳分局副局长蒋益新,仿佛又回到60多年前的青春岁月。
1959年春天,20岁出头的蒋益新拎着藤条箱子,挎起凉席卷,背着塞满棉絮的行囊,与50多名同学从南京出发来到贵阳南站,住进了6人间的帆布帐篷,咬咬牙蜷缩着身体钻进潮湿的被褥。咀嚼着满口辣味的菜品,蒋益新想起家乡的盐水鸭和母亲亲手烹制的糖藕,眼窝里浸出了潮湿。他把出发前动员会上校长说的话念出声来:“天无三日晴,雨过又天晴;地无三尺平,遍地是黄金;人无三分银,革命意志最坚定!”
大家固有的认知里,扳道作业算男性主导的领域,一群充满激情的姑娘,如同铁道边绽放的铿锵玫瑰,撑起了扳道半边天。
1973年3月,贵阳南站组建起“三八”女子扳道组,在全国的扳道史上堪称先例,被铁道部授予“十面红旗”等荣誉称号。18岁的连建华作为班组12朵“金花”的代表,在全路巡回作经验分享。她的爱人王篪也是南站职工,凭借双职工的优势,早早在二戈寨分了房,从此两人有了温暖“小窝”。王篪介绍,从建站初期的2股半道到如今的132股道,南站经历过多次改扩建,逐步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贵州省境内进出物资最大的集散地,是全国最早的路网性编组站之一。
王篪说,从二戈寨到贵阳,算是进城,先到唯一像样的澡堂“贵阳第一浴室”洗个澡,再买点生活必需品返回,要么搭乘在南站换挂机头的列车,要么只能走路,快走也要1个半小时。车站唯一的马车主要给食堂拖菜用。后来南站至贵阳站间开起了通勤“小票车”,早中晚各一趟,上车买票。1998年5月1日,贵阳南站停办客运业务,“小票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大车”的传承
如果说贵阳南站是二戈寨铁路人的情之所牵,那么蒸汽、内燃及电力三代机车则是梦之所绕。
岁月消逝,记忆定格。贵阳机务段大门外一辆展陈的蒸汽机前,83岁的陈敬芳对自己38年的“大车”生涯娓娓道来。
“我驾驶过三代机车,行驶里程逾百万公里,带过四五十个徒弟,从来没有出过一起安全事故!”说到这儿,陈敬芳捋了捋身上崭新的衬衫,挺直了腰板接着说,”段上安排技术过硬的司机开客车,我开了多年,既光荣又觉得责任重大,身后拉着上千名旅客,干的是人命关天的活儿。”
陈敬芳最难忘的当属开蒸汽机车的时候,“3人一组,司炉工与副司机轮流铲煤烧锅炉,车内没有速度表,司机靠目测道砟估速度。”他说,贵阳到都匀130多公里,要跑10多个小时。一趟车回来,除了眼白和牙齿是白的,浑身黢黑,洗澡得用锯末和洗洁精反复搓,油泥才蹭得掉。在二戈寨生活了60多年的陈敬芳,如今乡音已改鬓毛衰,山东口音换成了二戈寨特有的铁路话。这位栉风沐雨的老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检修车间党支部书记阳宗英1985年到机务段上班,正赶上电力机车时代。同批次来的31名同学有21人上了机车,他被安排干检修,心里憋屈,徘徊来到架修库前。
坐落在段内核心位置的架修库是前一年5月由蒸汽机车洗修库改建的,外形高大雄伟。三道大门的六扇门板,恰似水库大堤的水闸,又大又厚,门下有三股铁轨伸进库内。“我就想,每个工种都有它独特的精彩,大门口那台蒸汽机就是经我手组装好的。”阳宗英决定穿油包、修电机,这一干就是39年。阳宗英说,自己的“高光时刻”是参与过电气化铁路的开通、检修以及牵引直流变交流等技术升级。他的工作日志上排满了不同机车辅修、小修及中修的日程。“明年2月退休后,想去中国铁道博物馆看看段上使用过的韶山1型1008号电力机车,它可是我国批量生产的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阳宗英对机车饱含深情。
岁月浮沉,人来人往。机务段的发展历程,随着铁路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历经了数次合并。1987年,凯里机务段撤销成立贵阳机务段凯里折返段。2005年至2010年,贵州地区原有的遵义、麻尾、六盘水、贵阳四个机务段合并为贵阳机务段,职工人数6600余人。
这个庞大的集体,参与度最高及影响力最大的文娱活动,首当其冲算篮球赛,单位内部及二戈寨片区各铁路单位间的比赛特别聚人气。球迷们伸长脖子,兴致勃勃地呐喊助威。选手们挥汗如雨,在运动竞技场上尽情地施展绝活,释放个人魅力。“黎家辉投篮很准主打中锋,灵活的曹复兴打后卫,薛建华等篮球明星都倍受职工追捧。”尽管过去多年,提起当时的“明星球员”,原退管办主任旷斌仍记忆深刻。
民族村寨来了铁路人
二戈寨因铁路而兴。每一块红砖都蕴含着历史的烙印,每一座砖房都承载着岁月沉淀的痕迹,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二戈寨的发展。
清晨,炊烟缭绕。经营了30年的鸡肉饼皮酥馅嫩,老牌牛肉粉香气扑鼻,巷道市集摆满了盛着新鲜蔬菜的箩筐。嘉陵巷、泰安巷、白马井及三角线,弯弯绕绕地串起成排连片的“铁字号”红砖房。
对于许多“50后”“60后”而言,矗立在嘉陵巷的一栋小二楼可谓抹不去的记忆。这里,二戈寨粮店,承载着当年数万铁路家庭的粮油米面供应。看店的王师傅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以前快到月底时门前排队的多了去!”王师傅说,店里原先有10多个职工倒班,忙得眉毛、眼睫毛都沾满米灰。大约在1998年,“粮本”取消,粮店彻底冷清下来。如今,店里除了少量的米面售卖,多数生意已被网购取代。角落里一台“包浆”的手动菜油售卖机,依然还在坚守。铁制的空油桶被搁置在墙角,一只蜘蛛在刻有“市斤”秤砣的台秤上织起了网。门柱上“大众放心粮油平价直销店”的牌匾正在褪色。或许某一天,已然鲜见的国营粮店将随同年代久远的红砖房一起挥别二戈寨。
二戈寨很远,远到转身已过数十年;二戈寨很近,近到回眸满眼旧时光,这里的繁荣烙印着铁路人热气腾腾的光辉岁月。昔日,震山撼岳的汽笛叩开了不足400人的传统村寨老旧大门,随着喷云吐雾的火车隆隆驶来的是大批五湖四海因工作迁入的铁路人,他们在这里定居繁衍。当下,东西文化、南北智慧汇聚一起,这个聚集着约5万人口的繁华小镇,随时代发展,生生不息。
来源:成都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贵阳南站 贵阳机务段 贵阳南车辆段
作者:许毅 顾垒 李锴 石宗林 陈俊龙 洪应龙 杨永海 郑尉 王蕾 邵健
编辑:黄琛
点个你最好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