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白杨 北京报道
9月22日13时40分,深蓝航天实施了星云一号火箭一子级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整个试验前期比较顺利,但一子级箭体在最后着陆阶段发生异常,导致此次试验任务未取得完全成功。
深蓝航天成立于2016年,执行本次飞行任务的星云一号火箭,是深蓝航天研发的首款可入轨且回收复用的商用液体火箭。该火箭的箭体直径3.35米,一子级高度约21米,配备深蓝航天自研的雷霆-R液氧煤油发动机。
这次试验,是中国第一次可入轨运载火箭的高空回收试验。试验核心任务目标是,验证星云一号入轨后垂直回收阶段各系统工作的正确性和协调性,特别是首次在飞行中验证多机转单机变动力工况。
试验失利后,深蓝航天也发布了情况说明,表示技术团队将尽快完成任务“归零”,为后续回收飞行试验的成功打牢基础。同时,在本次试验总结以及技术故障归零基础上,深蓝航天透露,11月份将再次执行高空垂直回收任务。
11项任务完成10项
在试验过程中,火箭按照预定程序三台发动机点火起飞,到达预定高度后,两侧发动机关闭,依靠单台发动机推力稳定姿态并减速上升,到达最高点之后依靠单台发动机推力调节平稳下降,横移约200米后,在回收场上空的预定高度成功解锁展开并锁定着陆支腿。
但是,在最后着陆关机段出现异常,导致箭体出现部分损毁。据深蓝航天分析,发生异常的原因,是发动机调推伺服跟随控制指令出现异常,导致箭体着陆高度超过设计范围。
整体而言,本次飞行测试全程飞行时长179s,关机前箭体与理论着陆点的误差小于0.5米,最后箭体精确落于回收场中心点。
虽然结果不够完美,但整个试验的其他过程都非常顺利。深蓝航天称,按照《星云一号首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试验大纲》总共11项主要试验验证任务,在本次飞行试验中,其中10项成功完成,1项未完成。
比如本次试验成功验证了高空垂直回收工况推进剂浅箱晃动状态下的精确姿态控制。同时,本次试验也是国内首次采用开式循环液氧煤油针栓发动机执行火箭高空回收测试任务;是国内首次采用专门针对入轨级火箭开发的着陆缓冲机构(着陆支腿)进行垂直回收测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飞行测试是在深蓝航天自行建设的额济纳旗航天港进行,试验场的地面设备、加注系统、测控系统,均由深蓝航天自主研制。该试验场也是国内首个完全商业化的能够满足液体火箭发射和飞行测试的试验场。
刚完成四轮融资
过去几年,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猛。尤其是在运载火箭领域,2023年民营火箭的发射次数达到了中国航天总发射次数的20%。
今年,商业航天更是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多地政府也相继出台支持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搭乘着政策东风,商业航天的发展进一步提速,并吸引到更多一级市场投资方的关注。
2024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商业航天一级市场融资总额已达到103.6亿元。而深蓝航天,也是备受资本青睐的投资标的之一。
在今年5月到8月期间,深蓝航天完成了四轮融资。5月份,深蓝航天宣布完成B轮、B1轮融资,融资额为数亿元人民币,由方正和生、济钢东泰基金等机构共同投资。
7月,深蓝航天完成B2轮融资,无锡高新区投控集团领投;8月,深蓝航天完成B3轮融资,投资方为正悦投资正合云帆基金。
中航证券曾分析称,资金支持是确保商业航天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同时,考虑到商业航天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相伴相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中国商业航天需要更多的“耐心资本”。
某民营火箭公司的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民营商业航天公司的融资中,会看到许多政府资本的身影。这是因为对企业来说,政府资本的融资成本更低,而且政府资本最看重的不是资本回报,因此他们会比风险投资机构更有耐心。
实际上,现在社会各界对于商业航天的发展已经有了比以往更多的耐心。即便一些发射任务出现异常,如果它能带来技术成长和能力提升,那也会被认为是一种“成功的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