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上意大利是一个对海军很重视的国家,打开欧洲地图可以发现意大利三面环海,有着很长的海岸线,并且岛屿众多,因此海军向来是意大利军队建设的重点。自从1867年奥匈帝国建国后,意奥关系一直不和,双方在海军方面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军备竞赛,直到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在装甲巡洋舰领域,意大利海军一直处于明显优势,今天跟大家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
意大利在装甲巡洋舰领域虽然起步晚,不如英、法、俄三国(当时世界海军的前三位),但是追赶迅速。先是试验性地造出了“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马可·波罗”号性能一般,满载排水量不到5000吨,舷侧装甲带厚102毫米,最大航速也只有17节。不过火力很不错,配备6门152毫米/40倍径速射炮和10门120毫米/40倍径速射炮。
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意大利造船设计师在“马可波罗”号的基础上设计出一款性能优良的装甲巡洋舰,兼顾了武装、装甲防护和速度,这就是“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虽然“加里波第”级吨位不大,标准排水量只有7000多吨,但是实现了当时主流万吨装甲巡洋舰的配置,包括大口径主炮,数量众多的速射副炮,大面积的硬化装甲防护,以及适中的航速航程。
“加里波第”级装甲巡洋舰
以意大利自己装备的“加里波第”级说一下其主要性能,标准排水量7350吨,舷侧装甲带厚152毫米,最大航速20节。配备1门254毫米/40倍径主炮,2门203毫米/45倍径主炮(双联炮塔),14门152毫米/40倍径速射炮。此外还有8门76毫米速射炮,6门47毫米速射炮,4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
“加里波第”级由于性能优越,国外订单比意大利本国装备还要多。一共建造了10艘,其中阿根廷采购了4艘,西班牙采购了1艘,日本采购了2艘,意大利本国海军反而只装备了3艘。后来意大利造船设计师在“加里波第”级的成功基础上推出了性能更优越的“比萨”级和“圣乔治”级装甲巡洋舰,火力更强大,配备4门254毫米/45倍径主炮,8门190毫米/45倍径二级主炮。并且最大航速达到23节,装甲防护也更好,采用防护性能更好的克虏伯装甲,并且舷侧装甲带厚200毫米。
“比萨”级装甲巡洋舰
相比之下,奥匈帝国在装甲巡洋舰领域要逊色很多。虽然起步并不晚,1891年就开始建造装甲巡洋舰,但直到一战爆发,奥匈帝国仅仅只有3艘装甲巡洋舰。不仅数量少,性能也明显不如意大利装甲巡洋舰。
像奥匈帝国的首艘装甲巡洋舰“玛丽娅·特蕾莎皇后兼女王”号,于1894年服役,满载排水量约6000吨,舷侧装甲带厚度为100毫米,最大航速19.4节,配备2门240毫米主炮(架退炮)和8门150毫米速射炮。跟意大利的首艘装甲巡洋舰“马可·波罗”号比差距并不大,火力不如“马可·波罗”号,装甲防护差不多,但最大航速快2节。
按理说接下来造新型装甲巡洋舰时,性能上应该有大幅提升。可是奥匈帝国的第二艘装甲巡洋舰“卡尔四世皇帝”号虽然吨位放大到7000吨,舷侧装甲带厚220毫米,最大航速20.8节,但火力方面还是2门240毫米主炮(架退炮)和8门150毫米速射炮。虽然装甲防护得到明显加强,但这个装甲提升在当时实际意义不大。没有被帽穿甲弹的年代,102毫米哈维装甲就能扛254毫米主炮轰击,加强火力比加强装甲要更实用。
“玛利亚·特蕾莎女皇兼女王”号装巡
1901年奥匈帝国最后一艘装甲巡洋舰“圣乔治”号(与意大利的装巡同名了)开工建造,综合性能跟前两艘装巡比有了大幅提升。该舰于1905年完工服役,满载排水量为8000吨,舷侧装甲带达到210毫米厚,最大航速22节。配备2门240毫米/40倍径主炮和5门190毫米/42倍径二级主炮,另有4门150毫米速射炮。但是与意大利的“比萨”级和“圣乔治”级比,还是逊色不少,火力上明显差距太大。
通过综合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奥匈帝国全力跟意大利进行海军军备竞赛,但在造船工业实力上还是有明显差距,装甲巡洋舰领域就是一个重要例子。此外,在另一重要舰种——战列舰方面,奥匈帝国总体上也是居于下风,虽然研制出性能还不错的“联合力量”级战列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