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大战很忌讳变阵,淮海战役毛主席为何两次变阵(上)

0
分享至

大决战三次规模宏大的战役,辽沈和平津基本都没有变阵。这是军事上的应有之义,规模越宏大的战役,越不适宜改变部署。

但就是这样宏大的战役,淮海战役毛主席被迫变了两次阵,一次大,一次小。古今战史但凡发生重大变阵,鲜有胜者,毛主席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呢?

一、变阵宜慎重

历来大战,统帅层面的稳,是制胜的重要条件。统帅部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动,经过兵团、军、师、团等层层扩大,到一线作战时就会发生巨大到不可估量的变化。甚至可以说乾坤倒转、生死易处。

尤其是大决战这样投入五六十万军队和十倍于作战人员的支前民工,一个小小的命令变化,就会调动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人及相应装备、粮秣,工程量相当浩大。

而且,部队往返调动,执行过程非常复杂,越复杂越容易出错,越复杂越容易吃亏,自己的作战目标尚未达到,老营先乱了。有经验的指挥员,越是高层级的,调整既定部署时越慎重,非必要尽可能不动。

孟良崮战役粟裕采用耍龙灯战术,听起来很是酷炫,实际上以是部队高强度高频次调动为代价换来的。不光战士们来回奔波很辛苦,各级指挥员在组织指挥上也承受着很大压力,担任纵队司令员的,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三个师不能散、时刻准备恢复到战斗状态;担任师和团指挥员的,要时刻注意行军途中的安全,会不会遭遇伏击、会不会突然没有准备地投入攻坚等等。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去理解许司令摔电话事件,就豁然开朗了,以许司令这样高的情商,怎么会突然血气上涌和直接上司顶牛呢。就是压力大到一定程度,什么情商智商都不管用了,本能的血性上来了,什么都拦不住。

华东野战军二十多万人作战,变阵都这样困难,若不是粟裕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华野部队强大的执行力,孟良崮战役能不能打胜都两说。何况淮海战役这样牵涉两大野战军的大战,为什么要变阵呢?

第一次变阵,是著名的小淮海到大淮海。

第二次变阵,是西进打黄维。

所谓小淮海,即华野最初策划的在徐州附近歼灭刘峙集团一部分兵力,重新打通被隔断了两年的山东和苏北战场。毛主席同意此部署。

但由于国民党军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促使毛主席不得不根据战局变化,对淮海战役部署进行扩大。

国民党发生的变化,在杜聿明的回忆中有详尽描述。

杜聿明说,当1948年9月时,他制定了一个反攻山东的军事计划,即以徐州主力沿津浦线北上进攻并收复济南,以攻势行动破解华野南下布势。

杜聿明是当时国军最有头脑也最有水平的高级将领,奈何蒋介石并未采纳,而是把杜聿明调到东北,担任葫芦岛前进指挥所司令官。反攻山东行动遂搁浅。

二、国军寻求积极变化

怎样评价杜聿明的反攻计划,到底是痴人说梦还是有一定可能呢?毫无疑问是后者。

战争中夺取主动权是至要之举,越主动越好打,带来的变化基本都是利于己方的。如果杜聿明真的指挥几十万大军北进,华野整体都要被调动回北面,那时打徐州就无法可想了。而且,粟裕多次提出担心,山东老解放区民力物力已到极限,不敢在内线消耗。

白崇禧也认为杜聿明的计划甚好,为配合华东战场,他积极主动地指挥华中国军,向豫西发动了一次攻势作战,吸住中野不使其东进与华野会合。只是由于反攻山东计划未能成行,他的豫西攻势作战也就失去意义。

辽沈战役基本结束时,蒋介石抽出精力部署徐蚌战场的事,指示国防部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主要意图是把徐州兵力撤到淮河南岸,在蚌埠一线组织攻势防御。

这个计划如何评价呢?

有人说,这是郭汝瑰、刘斐等高级卧底制定的,肯定是挖坑让蒋介石跳的方案。这就未免有些小看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基本军事素质了,郭刘二人参与制定决战方案,基本上贯彻了蒋介石的意图,方案可行性符合当时基本形势。


否则一旦有坑,被白崇禧杜聿明等人看出来,岂不是主动暴露?要知道,当时杜聿明对郭汝瑰一直抱有怀疑态度,据其回忆录中说,他在淮海战役中11月28日去南京开会,提出从徐州撤退的方案,请求顾祝同不要在蒋介石的官邸会报上公开,因为怕郭汝瑰从中作梗,怀疑其是中共卧底。郭汝瑰为了自保,制定的方案大方面是过关的。

未完待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有历史 incentive-icons
有历史
专注有质量的历史推介
267文章数 5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