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墓就在西泠桥头,再西湖边和苏小小墓一东一西,不过苏小小墓前人头涌动,而秋瑾墓前却少有人来。
秋瑾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下面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
据说墓穴内秋瑾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
秋瑾墓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瑾被斩首的日子,是1907年农历六月初六,行刑的地方是绍兴轩亭口,没人给秋瑾收尸,只是把棺木随意丢在了绍兴府山脚下。
后来秋瑾大通学堂的几个工友,秘密约了秋瑾大哥秋莱子,把棺木悄悄运到绍兴偏门外严家潭一处殡舍暂厝。再后来移到附近一个叫大校场的地方。
十月底,秋瑾生前好友徐自华、吴芝瑛由杭州渡江来绍兴。按照秋瑾生前所说“埋骨西泠”,运至杭州。
1908年,有个叫常徽的巡察御史,见到墓碑上写着“鉴湖女侠秋瑾之墓”,清廷下令,平了秋瑾的墓。
秋瑾哥哥秋莱子把秋瑾的棺柩运到湖南湘潭秋瑾夫家,却被秋瑾婆婆安放在义冢里。
辛亥革命后,秋瑾重新安葬在西湖边。1912年,孙中山先生前来祭拜,手书了“巾帼英雄”四字。
解放后,秋瑾墓与西湖边绝大部分密密麻麻的坟墓一样,迁往了鸡笼山。
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为了旅游开发,把鉴湖女侠秋瑾与钱塘第一名妓苏小小迁了回来。苏小小原本也是传说为主,坟墓也就做了个样子。秋瑾的坟找了好久,幸亏当初有个民工还依稀记得大致位置,掘开,见到了随迁的秋瑾的一只鞋,得以确认。
十次搬迁,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
对酒
清 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
这首诗胆气冲天,要是说是一个女子写的,肯定很多人都不相信。看看题目,还是喝酒时候痛饮而歌。
秋瑾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购买一把宝刀,这是实写,貂裘换酒更显放诞和豪爽。后面两句,就是说自己以死报国之心。
秋瑾不只是嘴上说说,她还是用行动表现的。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秋瑾是个女汉子。
她祖上世代从政,收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自幼习武,在曾国藩的长孙曾广钧撮合下,嫁给了王黻臣的儿子王廷钧。
经常抛头露面的秋瑾和优柔寡断王廷钧肯定是不对付的。不过,秋瑾要去日本读书,王廷钧也只能违心屈服。
在日本,秋瑾结识鲁迅、宋教仁等,加入光复会、中国同盟会,而且表现突出。
在周作人的一篇文章中,记叙了秋瑾扬刀威吓鲁迅的事情。1905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相关法令,以限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在这种危急关头下,秋瑾主张,让所有留学生回国推行革命。但是,秋瑾的提议受到了以鲁迅、许寿裳为首的留学生的反对,他们则是主张留在日本忍辱负重,办学救国。
秋瑾认为保守派过于胆小,根本做不成什么大事,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匕首掷在了桌子上,以表达她对革命的决心。
我在绍兴路过过秋瑾的故居,还路过秋瑾就义的亭口。
如果放到现在看:一个有家世的女子,有优裕生活,有美满的家庭,却选择了一条辛苦的人生道路,有几人能做到?
真是一条女汉子。
两耕斋闲话:闲来喝茶,梦里拈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