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名字为化名,细节均经过修改#
当老史给我发来他自拍照的时候,我本能地一阵胃痉挛。这是我第一次收到一个八十岁老汉发来的自拍照。
当我开始怀疑这老汉有些不正常的时候,他继续发来了消息。
“王医生,我脸上的肿消了一些了,感谢你的关心。”
我内心一阵愧疚。
其实,我挺对不起老史的,是我让他开的刀,结果到现在术后快两个星期了,肺漏气还是没好,皮下气肿也很厉害。
每当老史摇头叹气说早知道不开刀的时候,我就很内疚。也许是看出了我的内疚,老史总会对我说:“王医生,是我对不起你,老骨头了,康复不了。”
他这一说,我更惭愧了。
老史是我在普通门诊遇到的病人,右上肺一个接近2公分的混杂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也超过了5mm。从CT影像上看,是一个典型的浸润性腺癌的表现,也符合手术指征了。
“老爷子,你这要开刀了。”我建议到。
“不开不开,一把年纪了,不要开了,随他去吧。”
我看了看电脑,显示八十三岁,确实高龄了。但我们八十岁老人开的不少,要是个纯磨玻璃结节就算了,继续随访好了。但这明显是个浸润性的腺癌,而且估计是早期的,又有磨玻璃成分,手术效果很好,基本不太会复发。
“你这个是早期肺癌,开掉就好了。现在都长寿了,手术做好了,活到90岁没问题。”我苦口婆心地劝导。
“诶,又是肺癌啊。。。我老伴就是肺癌,都晚期了,就在你们医院治疗呢,化疗+免疫治疗,用得那个什么博利珠单抗。”
我惊异于他的专业,这老爷子一看就文化程度很高。
“老爷子,你是文化人吧?免疫药物名称都说得这么准呢。”
“呵呵,60年代的大学生,海事大学的。算了算了,不提也罢。”老爷子摆摆手。
我瞬间充满了敬意,60年代的大学生哦,那含金量不是现在能比的。
“那你孩子呢?我跟你孩子说。”
“孩子?孩子。。。”老爷子神色突然暗淡下来,似乎触及了他什么伤心的往事。
“孩子啊,当年跟你一样,也是学的医,上海医学院的学生,后来进了X山医院。现在在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的教授。”说到孩子,老史的眼神里有了光,但很快又灭了。
“他还回来么?”我知道有很多上海人千辛万苦把孩子送出国,结果却回不来,落得自己和老板孤苦无依。
“不回来了。。。不回来了。。。”
“我还是建议你手术,这样吧,我先把检查给你开一下,你先去做。另外,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家人可以帮忙照顾你。”我对他说道,做出了最后的劝解。
过了一段时间,我已经忘了这位老人。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收到别人发来的短信了,现在的短信基本上都是验证码接收器。
仔细一看,满满当当三百个字。
是老史发来的。
我惊异于一个八十三岁的老人,文笔竟然如此娴熟,对专业词汇的掌握也十分准确,这么多字竟然一个错别字都没有,文末还极其礼貌。
我赶忙给老爷子打电话过去,详细说明了手术方式。告诉他现在都是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而且他的情况只需要做一个肺段切除就可以了,不会影响很多的肺功能,他三个月前的颈椎手术影响也不大。
老爷子回了一句,“好的,王医生,我信任你。”就这一句,我觉得心里暖暖的。
我按照流程把老爷子收入院,谈话签字的是他的侄女。老伴也过来了,是个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小老太。我终于理解老史的担忧了,没人能照顾他,他才是这个家的顶梁柱。
我们给老史排了手术,主任主刀,手术很顺利,结节也切掉了。术后,老史病床旁边陪床的既不是他的老伴,也不是他的侄女,而是一个陌生的护工。
“王医生,我啥时候能出院呢?”
“顺利的话,三天就可以了。不顺利的话,就不知道要多久了。”
一语成谶。
老史由于切的是肺尖的联合亚段,创面比较大,再加上年龄大了肺的质量比较差,出现了肺漏气,而且一直康复不了。
三天过去了,还在漏气。
一周过去了,还在漏气。
我都不好意思去查房看他了,“老史啊,你要多吃多咳嗽,一天吃四个鸡蛋白,让肺早点长好。”
“王医生啊,都怪我,给你们添麻烦了,这么久还出不了院。”
“你说的啥话,这都是正常的并发症,没事的,会长好的。”
拍了个片子,肺张得还可以,就是漏气。
“打一点粘连剂。”主任下了医嘱。
一针粘连剂打进胸腔,老史疼得吱哇乱叫,但还是强忍着疼痛。第二天,我们满怀期待——
结果还是有漏气,老史的眼神失望极了。
“王医生,我能不能回家?”
“不行啊,你这还没好,怎么能回家呢?”
“我在这里睡不好呀,我已经好几天没睡着了,老伴在家里也没人照顾。我家就在附近,有事了我来找你。”
我看着他惺忪的眼睛和周围的黑眼圈,心里泛起一阵不忍。汇报了主任之后,主任同意了。
我再三叮嘱老史注意事项,回家要多吃、注意休息,水封瓶一定不能倒。自己观察水封瓶漏气情况,不漏气了就回来找我拔管。如果还漏气,每隔几天也要来找我。
这才有了那天老史发我的自拍照,他发过来的视频里漏气还是很严重。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你来医院吧,老史。”我对他说道。
“好。”他回道,这是对我的信任。
老史去急诊拍了个片子,肺瘪下去了三分之一,不仅漏气,而且肺复张也更差了。
“换管子!”我突然想到,上次就是有个病人漏气怎么就是不好,肺复张也越来越差,主任说可能是粗的胸管和周围胸壁之间的漏气,要拔掉粗管子,重新放一个细管子,这样肺才能复张。
我来到急诊,看到了老史。他的脸色更差了,虚弱且苍白。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拖着个老人买菜用的那种小拉车,里面放着水封瓶。
“老史,你要重新放一根管子。”我对他说道。
“啊?又要操作啊,不会越来越厉害吧。明天我老伴还要来化疗,我不能再出事,我要去陪她,她搞不定的。”
我又心疼又难受,也完全理解他的担心,正常人手术做了这么久还好不了都会质疑医生的。
“你相信我么?相信我就放。”我坚定地对他说。
“好的,王医生,我相信你。”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我替他交费、付款、联系护士,准备水封瓶、穿刺包、消毒的东西。没人帮忙,我一个人给他在第二肋间锁骨中线放了新的引流管,拔掉了粗的胸管,又缝合了伤口,换了新的水封瓶。
整个过程,老史一声不吭。
放完细管子之后,效果立竿见影,瓶子里的漏气明显减少了,只有咳嗽的时候才有气泡冒出。 就是管子周围的漏气!我赌对了!
“老爷子,好了,估计过几天就可以拔管子了。”
“太好了,王医生。谢谢你,真的谢谢你。”
我高兴极了,“你也很厉害,一点没喊痛,老爷子。”
“嗨,原来做远洋船长,经历地多了,这点事不算什么。”
“啊!Captain,敬礼!”我笑着,给他敬了个礼,老史会心一笑,也回了个礼。
过了几天,老史来找我,复查片子,肺完全复张了,也不漏气了,给他拔掉管子。
“谢谢王医生,这下我解放了,我要去陪老伴化疗了。”
“不客气,你要保重啊。”我摆了摆手,看着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了。
这个给我发“自拍”的上海土著老大爷,这辈子估计都忘不了了,是 他告诉我病人的信任有多重要。
如果你喜欢情歌这篇临床工作的小文
也许你也会喜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