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前,12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公布。
他们是来自中小学、高教、幼教、职教、特教队伍中的杰出代表,是自觉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先生”,也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好老师”。
为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广泛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事迹风采,激励广大教师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呈现12位教书育人楷模的事迹,以飨读者。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在藏执教19年,他探索大思政的高效实施模式,用生活语言讲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爱上思政课。他组建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为社会各界人士21万人次讲解3200多场。他创建老西藏精神劳动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开荒植树,完成110亩荒山绿化。他常年带领学生调研西藏的红色文化遗址,设计22条西藏红色研学线路。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在青藏高原教书是一种什么体验?“缺氧不缺精神。”张艾平笑着回答。2005年,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毕业的张艾平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来到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在19年漫长的高原岁月里,张艾平得到了“老西藏精神”的滋养,并通过思政课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他常说:“我们能为边疆的建设贡献一点力量,这本身就是我们最精彩的思政实践。”
把谭冠三纪念园作为思政课堂
担任思政课教师以来,张艾平一直在追寻三个问题:如何让思政课打动人心,如果通过思政课造福社会,如何实现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守边使命。
“要让思政课打动人心,就要让它在一方水土中生长起来。”而高原的精神水土就是老西藏精神,它是西藏社会最为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在藏工作的各族干部群众就是它的传承人,传承老西藏精神就是传承共产党人的使命和担当。
谭冠三是西藏军区第一任政治委员,是从井冈山走出来的开国中将,他的纪念园位于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内。“这种得天独厚的思政资源一定要善加利用。”张艾平决定把课堂搬到纪念园,并筹备成立义务讲解组,给全校学生讲解谭冠三将军的生平事迹和老西藏精神。然而,想起来简单,做起来难,500多幅照片、4个展区、2万多字的讲解稿,对于这些藏族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了让这座纪念园成为宣传老西藏精神的基地,张艾平带着8个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遍遍练习。他耐心示范、引导,用老西藏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精神激励大家,还经常自己花钱为学生买盒饭、矿泉水、润喉糖,缓解训练的疲劳,最终8位学生都坚持了下来。就这样,谭冠三纪念园有了第一支义务讲解队,讲解队的头号讲解员就是张艾平。
讲解队带火了纪念园,参观的学生见到讲解员就是他们的同学、好友,亲切感弥合了思政课的距离感,激活了全校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热情,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来参观纪念馆的社会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张艾平把讲解队扩大为“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后又成立了“老西藏精神研究会”,并得到西藏自治区民政厅的大力支持。数年间,张艾平先后培养了200多名老西藏精神讲解员,主要为学生和青年教师。截至2024年6月讲解队累计完成3200多场讲解,其中张艾平讲解了210多场。此外,张艾平还经常受邀到机关、学校和部队开设专题讲座,宣传老西藏精神,线下受众逾5万人。如今,谭冠三纪念园已经成为西藏最热门的党性教育基地之一。
2021年,张艾平参与撰写报告《老西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支撑老西藏精神入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把边疆的大好河山作为思政课堂
“听得懂的思政课才能打动人心。”张艾平在马克思主义语言的生活化、通俗化道路上探索了10多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授课语言风格,把生活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寻找更多的思政课实践教育资源,张艾平多次利用假期带领学生寻找西藏的革命文化遗迹。他们为了更为真切的体验,多次选择最为艰辛的方式——徒步。2019年,他们曾在山南的边境地区错那县,背着30斤的装备,在海拔4400多米的高原雪山徒步80多公里。到2023年底,张艾平带领团队已经完成了161处红色文化遗迹的调研,新发现有革命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16处,形成了18万字的调研报告,设计了26条红色研学线路。
张艾平把这些红色文化遗迹串联成线,设计成“行走的思政课”,并将边疆一线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现场教学点,开拓了玉麦乡、亚东沟等10条重要的边区思政课实践线路。他联合当地干部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座谈交流、巡边守边活动,让师生获得了最为真切和震撼的爱国主义教育。他通过思政课为当地引流,3年来吸引3000多人来到边疆小镇,推动当地发展,实现思政课教学与强边固边的紧密结合。
为了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张艾平以荒山绿化的实践形式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建设了老西藏精神劳动教育基地。
“革命前辈到达西藏后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开荒生产。”前辈的事迹激励着张艾平。鉴于今天学校思政课实践课条件有限的情况,张艾平以老西藏精神研究会的名义向政府申请了一片100亩的荒山,亲自带领3000多人上山种树。起初,山上全是碎石硬土,往下挖70多厘米都没有一点湿润的痕迹,挖坑的时候锄头破损得厉害,手臂也被震得生疼。张艾平在山上手脚多次受伤,最严重的一次扭伤导致右脚3个月不能走路。面临各种困难,他没有放弃,到现在依然定期带领学生上山种树。张艾平坚信,通过身体力行的生产实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革命精神,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才能把思政课上在祖国的大地上。
今年,山坡上的树苗迎着风紧抓大地,黄土染上绿意。2022级学生陈铃玉依然对一些场景记忆犹新,“张老师带我们上山种树的过程中,还给我们讲种树的知识,比如要挖多深的坑,要填多厚的土,长宽高都有严格的要求,他带上卷尺对我们挖的坑一个个进行测量,让我真正懂得了实践的意义”。
把大美中国作为思政课堂
验证理论最好的方式是实践,张艾平认为带农牧民子弟走出大山走出西藏是有着独特价值的大思政实践。带藏区的学生去看看强大而繁华的祖国,一直是他的心愿。
2015年的冬天,借着寒假回家的机会,张艾平去深圳、福州、合肥等城市,找到自己的老同学,看看能不能安排几个打工的岗位,让自己的学生以实习的方式体验一下内地的生活。可是当听说是来自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不少单位都犹豫了。
多年坚持,直到2018年事情出现了转机,有6个学生找到张艾平,说想利用假期去内地实习,张艾平很快给他们找好了岗位,送他们去了内地,并让自己的老同学照顾好他们。学生在内地实习后收获很大,于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张艾平又利用自己的假期亲自带领14名学生到内地去实习。当时人还没有出发,电话却一个接一个打来,家长、村支书、班主任都表达了对学生安全的担忧。张艾平毅然把所有的安全责任都扛了下来,他只希望能给这些学生多一些选择。
这是张艾平的一场社会实验,实验的所有费用由张艾平独自承担。好在实验结果很不错,绝大多数学生对在内地的工作生活表示适应和满意。女生格桑性格内向,不太敢说话,但在内地实习结束后,她竟然变得开朗了许多,这让张艾平喜出望外。2019年的寒假,在张艾平的安排下,格桑又带领另外6个同学去内地实习。张艾平曾经问格桑,在内地工作是否辛苦,格桑说:“我以前在家打工是给人背水泥袋的,感谢您让我去工作,这对我来说是很轻松的了。”这个回答竟让张艾平一时语塞,他发誓一定要帮助这些淳朴的孩子寻找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今,张艾平每年都坚持带领一批学生到内地实习或就业,这是他对改变社会的坚持。
在边境开展思政课教学,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强边固边的手段,努力为学生种下信仰的种子,张艾平跳出思政课的小课堂,组建以生活和实践教学为主体的大思政课,在大美河山中讲思政课,开辟了新时代思政的新路径。
| 本报记者 钟原 综合整理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文字来源 | 中国教师报
视频来源 | 中国教育电视台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