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导演、演员、编剧等整个剧组要心往一处使,劲往一处扭,才能创作出一部好剧。
《父母爱情》是作家刘静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没有绝对的坏人,各有各的无奈。
这部剧一上线,就拿下了央视的收视冠军。
在这十年间,成千上万的网友为这部剧持续的贡献点击量,《父母爱情》到底切中了人们心中的哪个角落?
《父母爱情》从成书到剧本,再到正式拍摄,期间经历了19年的时间。
在这19年的等待里,终于聚集起这部电视剧选中的各个角色的代言人,传递角色自己的灵魂。
刘静本人就是军旅家庭出身,自己也是一直在军队任职,军队中单纯真挚的感情铸就了刘静小说人物的底色。
那些眼高于顶的艺术家们看不上的家长里短。
脱离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之后,居然显得那么可爱,每个人都是如此的亲切。
从小说成书之后,就常常有导演来找刘静,希望将父母爱情影视化,但一直被刘静拒绝。
当时卫视上播放量高的电视剧整体剧情跌宕起伏。
故事中的坏人恨得让人牙痒痒,恨不能冲进电视剧中去主持正义。
《父母爱情》这样一部平平无奇,没什么戏剧反转的剧本并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拍摄。
在和导演多方交涉之下,刘静意识到《父母爱情》尚未等来真正能够理解这部剧的导演。
她不希望自己短暂的一时冲动,松口修改剧本,增加戏剧冲突环节。
那些可爱的“人们”会不会难过,认为刘静没有真诚的对待它们。
《父母爱情》拍摄就这样搁置下来。
早些年吃过的苦比较多,导致刘静身体越来越差,经常需要吃药打针,医生嘱咐她要好好休息。
就这样,时间拉年,刘静碰到了孔笙。
孔笙是拍摄正剧出身,早些年最擅长和拿手的就是拍摄军旅和警察日常生活类的电视剧。
2011年后,孔笙开始进入自己职业生涯的高峰期,一直到现在还未停下创作的脚步。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正午阳光品质剧大多都是出自他手。
如《战长沙》、《琅琊榜》、《欢乐颂》、《大江大河》、《北平无战事》《精绝古城》等等。
一个有着丰富拍摄经验的导演,他对剧本的重视和珍重程度绝对是不容小觑的。
在影视圈中流传着这样一个等式,好导演+烂剧本=好电影、普通导演+好剧本=好电视剧。
这个等式并不是为了讽刺,电影编剧功力不够。
而是为了说明在电影行业和电视剧行业中起主导作用的成分不同。
一段两小时的影片,电影导演可以靠自己的艺术天赋补齐故事中缺漏的一面,化废为宝,电影看的是导演本人的艺术创作。
电视剧则完全不同,我国的电视剧动辄就在30集以上,每集剧情内容需要超过45分钟。
这样大体量的拍摄素材,注定要牺牲艺术性。
如果想要观众连续三五个月,每天蹲在电视机前观看接下来的内容。
单靠导演本人的艺术性是绝对不行的,会引起观众的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
这个时候,能支撑起人们对一部电视剧反复赏析的底蕴,就成了故事本身值不值得看。
为了长久吸引观众视线,降低作家创作难度。
导演和编剧们开始给故事增加戏剧冲突,用强烈的戏剧化将剧本水平不够的问题掩盖掉。
一个故事为什么会让人们反复回味,靠的就是故事讲述的感情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历的感情是一致的。
因为真实,所以经得起推敲和反复揣摩。
这就是电视剧能够长久屹立不倒的原因,电视剧的成功或许艺术性不够强,但一定能够最大程度的反映真实。
剧本足够真实,演员才能放开手脚去演。
因为只要抓住了人物内核,怎么演都不会出错,真实的意外和出乎意料和虚假的荒谬带给观众的感官是完全不同的。
孔笙正是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和刘静在交谈时,率先表明自己的创作理念是忠于剧本。
故事本身已经写的足够好了,强行添加戏剧冲突反而破坏了故事的美感。
这样真诚的表达让刘静坚信,那个能拍出《父母爱情》的导演已经出现了。
在《父母爱情》拍摄期间,刘静全程跟组,作为独立编剧参与电视拍摄,得到了充分的自主权,让拍摄成果逐渐变得更加满意。
电视剧播出后,人们都被电视剧中鲜活的人物吸引住了。
几年过去了,电视剧中人物的表情包还活跃在人们视线前,那些人物情感哪怕只有一张照片,人们也能身临其境的回忆起当时说话的感受。
2019年,刘静因病去世,在她去世前这几年,她亲身经历了自己心爱的作品受到大众欢迎。
那些自己珍爱的家人们,在自己饱含爱的创作笔下,成为大众心中鲜活立体的个人。
《父母爱情》如此火爆,为什么一直没迎来其他爆火剧本的结局——翻拍呢?
在影视圈,翻拍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作家能收获高额版权费,电影导演能收获一个镀金履历,播放平台能坐收红利和流量。
寂寂无名的演员能够立马红的发黑。
《父母爱情》没有惨遭毒手,是因为刘静已经去世,家人为了遵照刘静本人的遗愿,不愿在金钱的诱惑下出卖作品版权。
刘静的灵魂已经离开人世,那些导演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时候,还能真正的把握住剧本中人物的真实吗?
这是一个问题。
这部剧创造了无数经典的形象,有正直憨厚的江德福、任劳任怨的江德华、小资做派安杰、知识分子安欣。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要经历的人生,每个人都是那么热情饱满的生活中。
电视剧中,江德华的形象是最为突出的,她身上兼具了很多的矛盾,共同杂糅成了这样一个她。
她农村出生,性格大大咧咧,到城里投靠自己哥哥。
找不到工作的她,就留在哥哥嫂子家里,打扫打扫卫生,带带孩子。
最开始和小资做派的嫂子住在一起时,矛盾重重,觉得嫂子这人穷讲究,看不起人。
后来两人竟然化干戈为玉帛,关系越来越好。
和哥哥嫂子早就安定下来的婚姻不同,德华的婚事成了夫妻俩的心头大事,德华一心痴恋江德福的战友同事,老丁。
偏偏老丁喜欢安杰那种能吟诗作对,有艺术气息,搞文艺的女生。
作风豪放,没有文化的德华可以说和老丁的择偶标准完全相反。
偏偏德华能等,从年纪轻轻等到人到中年,从手忙脚乱的带孩子等到五个孩子被自己一手拉扯长大。
德华得偿所愿之后,家里人为她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嫂子安杰把自己当年压箱底的嫁妆给了德华,希望能给这个新婚的小姑子撑撑场面。
如果说德华的人生困境是强求不得,苦苦等待,最后得偿所愿;
那安杰的人生就是一步步远离自己年轻时的价值取向,从“仙气缭绕”的美女,一步步转变成鲜活的人。
安杰从小接受西式教育,人长的极美,学识修养都是一等一的,偏偏出生不好,以前是资本主义的大小姐。
嫁给江德福后,便搬到海岛上,一住就是几十年。
想喝咖啡,都得托人千里迢迢的从外面带,还不能明目张胆的喝,只能几个人悄悄坐在一起,静静享受。
爱美、喜欢画画、活着“不接地气”,这些别人羡慕欣赏的特质,在粗狂的德华那里完全没有任何用处。
两人从最开始的天天吵架,到后来相互影响。
德华变得干净精致,安杰变得粗糙不讲究。
和安杰对自己人生的规划不同,她理想中自己应该是个老师,或者从事着文艺工作,可去了海岛后,伴随安杰大半人生的事情是生孩子。
安杰没能坚持自己享受主义的做派,到了老年反而更加不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追寻宽松自由。
江德福老年,反倒开始追寻安杰年轻时的洋气做派,拿到一把扇子也要秀个半天,开始学习跳双人舞。
这些长久生活在一起的人们,早已将对方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内化,相互之间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彼此成了对方人生的见证者。
现代人们都生活在焦虑的压制之下,没人愿意和性格不合的其他人相互磨合,大家都希望可以一步到位,直接找到那个完美适配的对象。
如果对另一半的滤镜破灭了,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人们用绝对的标准和不容侵犯的个人主义,完美的将其他人拒之门外。
不允许那些不属于自身的“意外”,进入自己的生命,不愿意接纳和包容的背后是漂浮不定的灵魂。
不论是什么样的灵魂都需要归属,再自由的个人,也会为这种真实,深刻的情感连接打动。这就是《父母爱情》的成功之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