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时光荏苒,见证了昆明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辉煌历程。75年初心不忘,昆明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砥砺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透过一组组数据,来看昆明75年的奋进之路。
彩云之南,美丽昆明
从空中俯瞰
昆明仿若一只优雅灵动的孔雀
滇池、阳宗海是她的双眸
盘龙江是她的丝带
她的斑斓尾羽
一片朝东在城市中舒展绚烂
一片朝西在山林间闪耀华彩
尾羽轻轻摆动,掀起奇幻的“孔雀之舞”
托举起昆明
舞动“山川”,闪耀“雀”变
75年斗转星移,75年风雨兼程。
75年来昆明人凝心聚力、接续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西南边陲小城”到“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从“历史文化名城”到“开放活力新城”,一路走来,昆明踏实而坚定。这座面积21012.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868万人的城市,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文旅融合、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昆明各族人民风雨同舟,披荆斩棘,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奋力开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迎难而上、勇毅前行,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转型扎实推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新动能加快培育,书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昆明翠湖公园。供图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持续跃升
75年来,昆明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西南边陲小城逐步发展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国民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昆明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5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864.7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了628倍,年均增长9.5%。改革开放后,全市经济快速增长,1953—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1979—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2012年、2015年、2017年、2018年、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2023年,昆明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13位,较2012年前进3位。
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革
75年来,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次跨越,相继由农业、工业主导,演变为服务业占主导地位。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9.0:34.2:26.8。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1978年产业结构演变为13.0:60.9:26.1。2023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4.5:29.0:66.5,第三产业比重比2012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显著提高
75年来,昆明人均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83元增长到2023年的90821元,增长162倍,年均增长7.4%。按年均汇率折算,2023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2888美元。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75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昆明财政收入大幅提高。1953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分别仅843万元、1223万元,1978年增长到3.73亿元和1.5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378.4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558.00亿元,年均增长5.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525.50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37.79亿元,年均增长4.1%。
昆明双塔。唐雷摄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高原特色农业量增质优
75年来,全市坚持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1.26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85.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1949—1978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4.3%;1979—2023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6.4%。粮食总产量从1952年的52.62万吨增加到1999年的127.76万吨,之后总体稳定在100万吨左右。2023年,蔬菜产量381.60万吨,是1952年的45倍;烤烟产量8.34万吨,是1952年的196倍;肉类总产量36.38万吨,是1978年的9.8倍;鲜切花产量70.56亿枝,是2002年的3.4倍;中药材产量6.07万吨,是2002年的14.8倍。
昆明市寻甸县。供图
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新型工业化发展步履坚实
75年来,昆明工业由弱变强,从“量”的增长迈向“质”的发展,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稳步前行。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4%。经过多年发展,全市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烟草、石油、化工、冶金、装备、电力、医药等行业为支柱的、行业门类较为健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壮大,从1953年的仅有21户,到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33户。全市工业供给能力实现从短缺匮乏到丰富优质的巨大转变。2023年,卷烟产量161.33万箱,比1949年增长135倍;钢材产量679.73万吨,增长24807倍;十种有色金属产量80.97万吨,增长11091倍;水泥产量1225.00万吨,增长2987倍;化肥产量110.69万吨,比1955年增长3363倍;磷矿石产量2511.39万吨,比1957年增长751倍。骨干企业茁壮成长。工业产值上亿元企业达382户,其中工业产值超10亿元企业73户,超百亿元企业 9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经济发展顶压前行,发展质效进一步提升。2016—2023年工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9个百分点。
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5G赋能打造“数智工厂”。供图
服务业转型提速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75年来,昆明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4180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229.4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增长977倍,年均增长10.2%,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11.9%。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55.3%提高至2023年的66.5%,对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金融业发展迅猛,2023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9358.44亿元,是1951年的3.1万倍;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5261.51亿元,是1951年的245.3万倍。文化产业生机勃勃。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181.1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276.55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37.5%。旅游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27073.51万人次,是1992年的65.7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275.75亿元,是1992年的1221倍;实现旅游外汇收入6.42亿美元,是1992年的21.8倍。
“五一”假期慕名来昆观赏蓝花楹的游客。杨玺摄
固定资产投资扩量提质
结构不断优化
75年来,昆明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1951—2023年年均增长20.8%,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20.8%。重点领域投资保障有力。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1951—2023年,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1.2%。中石油炼化、云电投太阳能光伏电站、云磷集团磷酸盐产品生产线等重大项目竣工投产;云南杉杉、西南铜业分公司搬迁、先导(昆明)新材料科技产业园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交通投资成倍增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2023年交通投资是1953年的4.1万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构建完成。2023年全市公路网通车里程23082公里,铁路总里程约850公里。高铁、城市地铁从无到有,沪昆、云桂等高速铁路以及中老铁路相继开通。2023年地铁通车总里程165.85公里,全年累计客运量约2.92亿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房地产投资比重下降至2023年的34.1%;工业投资2023年占比提升至21.6%。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成效明显,2013—2023年教育投资年均增长9.0%,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长13.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5.2%,增速分别高于固定资产投资0.3、4.4、6.5个百分点。
云南杉杉新材料厂区。王俊星摄
市场消费繁荣活跃
对外开放持续扩大
75年来,昆明消费领域发生巨大变化,随着菜篮子工程、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的实施,消费场景不断丰富,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0.92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574.28亿元,年均增长11.8%,其中1979—2023年年均增长14.7%。消费持续升级,全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0年的62元增加到2023年的41369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网上零售、城市商业综合体、直播电商等新兴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新生力量。全市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限上商品零售额从2014年的2.7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25.98亿元,增长45.5倍,年均增长53.2%。消费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明显。2023年可穿戴智能设备商品零售额比2019年增长6.8倍;新能源汽车零售额较2019年增长39.1倍,占汽车消费比重达22.4%,较2019年提升21.8个百分点。
75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全市进出口贸易规模大幅增长,2023年达到191.30亿美元,是1993年的28.3倍。其中,出口62.39亿美元,是1993年的14.3倍;进口128.91亿美元,是1993年的53.9倍。2023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49亿美元,是1993年的12.6倍。
夜晚的南强街巷热闹非凡。供图
民生保障持续有力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23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5501元和22144元,分别是1980年的127.3倍和112.4倍。2023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比2012年降低0.63。民生支出保障有力。2017年以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4.0%左右。城镇就业总量显著增长。2023年末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370.41万人,比1952年增加365.15万人,增长近70倍。社保体系织密民生保障网络。2023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91.78万人,比2017年参保的157.23万人增加134.5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0.07万人,比2017年参保的209.03万人增加11.0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1.24万人,比2017年参保的153.04 万人增加48.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6.14万人,比2017年参保的387.50万人增加8.64万人。
工作人员为市民办事。供图
新动能培育加快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新动能培育加快
石油工业从无到有,迅速成长为工业新支柱,2023年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4%。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2019—2023年年均增长14.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7%提高至11.4%,提高6.7个百分点。工业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加快,特别是疫情期间展现强大韧性。2023年工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6%,较2019年提高6.1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量显著,发展韧性较强。2019—2023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长12.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0%。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工业企业效益增长较好。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67.60亿元,比1985年增长41.3倍,年均增长14.3%。财税收入质量总体较高,2023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79.3%。科技投入较快增长,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从2012年的46.09亿元增加到2022年129.92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0.9%。民营经济活力增强。2023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3166.9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4%,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8.7%。
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0%;“十三五”期间,累计下降23.6%,单位GDP能耗均超额完成“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十四五”前三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5.9%。能源利用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快速发展。到2023年末,全市清洁电力发电量为330.52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75.7%,是2012年的3.9倍,占比较2012年提高了25.3个百分点。
昆明滇池。供图
砥砺奋进来时路,扬帆起航绘新篇
滇池似画观今日
数绘昆明展宏图
奋楫笃行的昆明人
将再扬改革之帆
奋开放之桨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建功新征程!
来源:昆明统计、昆明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