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无子会怎么样?女儿只能任人摆布:记宣德时代的大明郢王家族。曾几何时,朝中权臣,荣华富贵,仆从成群。可是,一旦失去子嗣香火,这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在古代,没有儿子传承家族香火,无疑就是最大的不孝。
朱栋乃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4子,年少有为,被册封为郢王。可惜天不从人愿,朱栋英年早逝,遗憾的是他只留下了4个女儿,没有传承香火的儿子。就这样,郢王一脉曾经的辉煌开始逐步黯淡,他的女儿们更是受尽了冷遇,被当朝宣宗朱瞻基随意安排婚姻大事。这几个可怜的郡主最终只能俯仰于人,任人摆布,前程堪忧!那么,朱栋的女儿们到底遭遇了什么样的命运?
提起郢王朱栋,他虽是明太祖嫡出的第24子,却颇为亲民爱民。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栋才仅3岁便被封为郢王。及至永乐六年(1408年),朱栋远赴湖广安陆领地建立自己的藩国。不过令人惋惜的是,朱栋英年早逝,离世时仅27岁。
朱栋生前与王妃郭氏恩爱有加,夫妻感情非常恩重。然而,郭王妃在朱栋去世后的第二年便投河自尽了。似乎是对失去唯一儿子并无人继承香火而感到绝望所致。郭王妃生前曾嘱咐宫人,等到女儿长大后要让她们认识母亲的容貌。看来郭王妃对于4个女儿并无太多指望,只希望她们永远铭记母亲的模样。
朱栋倒霉的是,他去世后第二年宣宗朱瞻基继位。宣宗上台后,封赏王爵却显得有些吝啬。只让仁宗的几个儿子继承他们父亲的封国,分别是襄王朱瞻墡和梁王朱瞻垍。原本属于郢王府的领地也被梁王朱瞻垍继承了。
眼见安陆已无立足之地,朱栋的3个女儿被迫搬离,前往京师南京。按说本该让她们安顿在朱元璋的王府旧宅,但宣宗并未这样做。相反,宣宗还命人修葺了一座"勿事华侈"的郡主府,将3位郡主安置在那里。而她们的嫁妆还有朱栋生前留下的财物,更是被宣宗直接充公,一分未给。
眼见女儿们的处境这般堪怜,作为父母的朱栋和郭王妃若有知,定将怃气万分。有子无有子无缘果,固然是朱栋的不幸。但宣宗朱瞻基对待这几位堂姑的做法,却也着实说不过去。毕竟作为同胞骨肉,稍加照拂也是应该的。
宣德四年(1429年),宣宗先是派内官杨礼前往安陆,护送三位郡主前往京师。随后又下旨,让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给这三位郡主妥善安排衣食住行。这番作为,倒也算尽了一分地主之谊。
只可惜宣宗对待堂姑的"好意"仅维持了两天。第三天,宣宗便听从了礼部尚书胡濙的建议,将郢王府中的卫所官军调拨他处。同时,宫眷全部搬离,只留下两个人专管郢王的祭祀。看来宣宗对待堂姑的善意根本就是权宜之计,一旦她们抵达京师,便彻底将她们这几个"拖油瓶"抛诸脑后了。
不过,宣宗或许也有自己的顾虑。明初开国之初,诸王爷武装力量十分雄厚。宣德年间,汉王朱祉德曾率领私兵造反,给朝廷带来不小的麻烦。因此对于郢王府中的兵马,宣宗自然要加以防范。只是将这些卫所军士调离之后,宫眷们的安危就无从着落了。
接下来,宣宗对待三位郡主的做法更加荒唐。宣德五年(1430年)八月,宣宗亲自为她们三人做主,择婚配偶。其中光化郡主娶了安陆卫指挥王崇的叔父王雄为夫。谷城郡主则嫁给了湖广都指挥佥事鲁曾之子鲁信。至于年纪最小的南漳郡主,宣宗却安排她嫁给一个默默无闻的京山平民周韵为夫。
按说作为郡主,婚配自然应该门当户对。偏偏宣宗却如此随意安排,可见他对堂姑们的重视程度。这三位仪宾丈夫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默默无闻的小门小户,就是寻常官员。想必日后在京师混迹,必将受尽冷嘲热讽。
更可笑的是,尽管宣宗对堂姑们的婚事乃是亲自主理,但却对她们的岁禄小气得可怜。每年仅支给八百石,且只发放米麦而已。相比之下,正经王府每年可获赐万石之多。难怪郡主们在婚后多次上书要求发放父亲朱栋生前的遗产,却屡遭拒绝。宣宗竟然狡辩说那些财物已被先朝收缴,一去不复返了。
看来,不但子嗣重要,有个尊重子嗣的君王同样重要。自古英雄多入佳境,可朱栋的后人命运却如此凄惨无奈。明朝中后期诸王府中腐败横行,宣宗朱瞻基的做法也显得太过冷酷无情了些。#头条首发大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