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种意义上,我始终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不相信中国的文化会被西方的文化吞噬,不管是来自华尔街,还是塞纳河畔。
但是,我也不赞成为了唱响而唱响,那一定是文字游戏。
就说投资驱动,投资驱动模式的确推动了中国经济GDP的高增长,就看近十年,并没有带动起市场的有效需求与消费,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出现了不平衡,从而决定了中国已经结束了高增长。
从疫情到后疫情时代,我们目睹了政令频出,手忙脚乱,就是看不到有什么真实地提高居民收入的有效方案。
中国现在社会保障的水平按上海财大刘元春的数据,相当于英国五十年前的水平,我们强大了吗?我们强大了,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富裕了吗?按人均GDP排名,我们是68名。
这就有了一个周期性的追问,当居民收不平衡时,如何刺激消费,走出产能过剩的阴影?
两会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要求今后将财政支出的70%用于民生,我们公开的数据是53%,美国是82%,郎咸平说其实只有20%。
用数据说话,我们会充满了悲情。
林毅夫今年又有一个新的预测,本意当然也是为了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他的预测是:2049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目前水平的50%。
这实在是一个令人沮丧的预测。
而且,这个预测在方法论上就是错的,是把数据当作具有延迟性的、生物学的,而纯粹的线性分析毫无价值;另一方面,尤其不构成中美两国经济水平的比较关系,因为假定了美国不增长。
2049年人均收入是不是能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而真实收入的提高,人均GDP的数据同样没有意义。
从现在的消费者指数价格看,如果也做一种线性的推演,林先生的预测立即会变得十分荒唐.
2023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计划目标是3%,实际完成是0.2%,差了15倍,今年《报告》确定的目标还是3%,1-4月的实现0.3%,对比预期差了10倍,按这个量级,中国什么时候能完成从投资型到消费型的转型?
黄奇帆说要25年,还真不好说,还是保持悲观中的乐观吧。
相信这个说法:
悲观主义者总是正确,而成功属于乐观主义者.
祝福那些创业的使行者,中国太大了,容得下中国民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