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rakush
前两天参加了上汽通用别克GL8(参数丨图片) 200万台交付。
这是今年整个上汽通用难得的全国媒体活动,门口立着从2000年第一代别克GL8开始到最新陆尊PHEV的六代车路历程,别克借此发布了MPV“八项黄金标准”,还亮相了明年定义下一代MPV的OMPV概念车。
押上过去25年的荣耀,重新呼唤市场关注,你能感到这款车型、这家车企不容失败的压力以及背水一战的决心。
今年唱衰和指责尤其惨烈,而又无可反驳。上汽通用销量连续下滑七年,但是从未如此击穿大盘下行的遮羞布。根据上汽集团产销快报,今年截止前8个月累计批售25.6万辆,同比下降58.9%;与此同时,裁员30%的传闻甚嚣尘上,社交媒体上陆续“告别工牌”让传闻有了具象化体现。
萎缩的大背景,是通用与上汽签订的30年合资合约即将于2027年到期,双方在为新方案重组进行谈判拉扯。甚至“通用会退出中国吗?”,直挂这家老牌合资的头顶。这个问题摆在铃木、菲亚特退出的2018年,DS退出的2019年,雷诺退出的2020年,乃至三菱、讴歌退出的2023年,都极其荒谬。边缘品牌的败退,岂能举一反三到上汽通用身上,这是巅峰年销二百万、长期国内前三名的龙头。
摆在今年却显得真实起来。对于通用而言,中国业务今年上半年累计亏损2.1亿美元,不再是那个含泪怒赚的现金牛,通用是否会重新计算投资回报;对于上汽而言,上汽通用的规模贡献在集团排位第四,落后上汽乘用车,有人会说为什么不集中资源回拢到自主。
有很多基于眼下情况的合理质疑——但是我依然相信,眼下只是暂时的挫折,上汽通用仍然具备做出好产品的储备和积淀,拥有翻盘的可能与机会。事实上,进入绝境之中的下半年,我们已经能够看见上汽积极求变、向好的信号。
第一是努力去库存,降低渠道风险,这已经成为上汽通用短期核心任务。7、8月上汽通用公布的终端零售数据就和批售出现大额差值。8月零售超过5万,7月零售接近4.5万,6月零售推算接近4.4万;对比产销快报披露的批售数据分别是1.59万、1.50万、2.60万。
之前“月销1.5万”的恶评正是针对批售数据。其实这是上汽通用有意改变产销关联、恢复盈利的自救手段。销量持续下滑最先感到寒气的就是经销商,今年不少经销商在价格战压力下退网倒闭暴雷,唇亡齿寒必将反噬。不如卸掉“规模偶像包袱”激情挨打,帮助经销商缓解财务压力,同时加强商务政策扶持,稳定军心,也是为之后推陈出新做出准备。这把去库存的动作已经持续数月,现在零售可见回暖。
第二是全村的支柱别克GL8归位。在新车陆尊PHEV上市交付的带动下,车系7月零售8229辆,8月零售9974辆,回到此前正常水平,重新夺回MPV销量第一。
很长一段时间,上汽通用就看别克,别克就看GL8,它是销量利润双强的MPV销冠,一款车承包上汽通用全部的体面。然而去年开始受到腾势D9的冲击,份额和地位显著下滑。随着今年PHEV推出,补齐新能源空白,GL8正在逐步收回失地。
别克公布目前PHEV订单超过三万台,并且还有后劲。它从6月下旬开始交付,如果我们看7、8月的销量份额,PHEV占比约42%,月均三四千台,很大程度还是受到产能爬坡限制。这套PHEV是顶着“好饭也怕晚”的重压提前上市,据悉按照“25年-700亿”计划原定于2025年初推出。即便提前,它仍然按照上汽通用标准走完16个月、超过3600万认证费的完整验证流程。
由于采用高能电力电子系统多个关键部件,导致前三个月混动驱动系统产量限制在5000套/月;到年底预计产能可以完全打开,届时或许将是GL8彻底扭转格局的时刻。
第三是近期建设性布局动作。比如仅仅本周,除了GL8,别克昂科威Plus祭出“限时一口价”,全线官降6万,起步16.99万元起;9月28日凯迪拉克还会推出全新XT5,之前开启预售就有如法炮制的“限时一口预售价”,全线下调12万,起步27.99万元。
昂科威和XT5分别是别克和凯迪拉克销量最大的SUV,今年以来月销分别处在3600台和2000台上下,大力削价敲山震虎,试图为两大品牌先创造两个畅销款,改变GL8孤掌难鸣的处境,逐步拉回声势和份额。
此外,在新能源方面,今年上汽通用终端累计接近6.5万,同比增长90%,渗透率超过16%,在合资阵营处于上游,转型按部就班,之前主力是微蓝6,今年一度达到七八千台的高位,最近在三千上下;加上全新一代PHEV铺开,未来还会推出增程,技术型谱布局完整,能抵达的市场机会也会更多,今明两年上汽通用预计推出10款全新新能源车,反攻才要开始。
舵手
7、8月的变化,恰好对应组织上的变革。
8月初上汽通用完成领导班子换届,卢晓接任上汽通用汽车总经理,薛海涛接任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王从鹤接任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执行副总经理。虽然很多动作是厚积薄发,但是换届是一个把变革决心带到台面的标志。
上汽通用走到今天,三分非战之罪,七分人祸。
非战之罪,是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困境。中国新能源产业变革太快,从南北大众到两田一产的合资巨头都受到冲击,因为老牌母公司们基于全球市场的产品战略规划和竞争优势,和中国市场极其突出的电动化、智能化需求严重错配。
目前中国新能源渗透率来到53.9%,主流合资的新能源渗透率只有8%,远不及自主的75.9%,甚至不及豪华品牌的33.5%。份额来说,合资品牌仅仅占到新能源市场的3.8%,对比主流自主份额73%,新势力份额16%。
新能源车太卷,油车萎缩太快,所有合资都很难受,但是也并没有都难成上汽通用。南北大众今年累计仍然顶在前五;南北丰田和东风日产尚且前十。直接原因是,上汽通用过早失去传统油车腹地。
关键失误指向2017年推出三缸战略,很多批评已经痛击这点。2023年,主导三缸战略的王永清已被调离上汽通用。在任何一家巨型企业,“人祸”不能简单甩锅“个人”,解决掉拍板问题的人,也并不解决所有问题。必须找到问题的根本,否则只是换一批屁股。
三缸的本质,是为了应对“双积分”政策,采用相对转型新能源更低投入的方式,过渡外部市场变化,用巧劲保体量、保盈利。真正值得警惕的教训是,对于大公司而言,处在变革的市场当中,不能仅仅依靠“增长”发展企业,增长的前提是方向预判正确,否则增长其实是危险而充满诱惑的,它膨胀自信的同时掩盖错误,麻木你对市场变化的反应。
2020年四缸车型回归,2021年上汽通用仍在表示,主流车企不能将95%的燃油车市场立刻丢弃,而去抢占5%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那一年比亚迪起飞,仅用一年成为中国第一车企。如果没有三缸横插一脚,我们极可能见到另一个“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的场面。
有朋友认为,本题无解,体制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合资巨企和自主公司、创业公司不可同日而语,注定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基因。
我不同意。因为上汽通用从根子上,就是父辈用创业激情、光荣与梦想,打破时代的条条框框和地理的协作孤岛而组织起来的企业。作为中国第二代合资公司,上汽通用从建立之初就主张“一切以合资企业利益为重”,不像第一代合资“七斗八斗”,也不像后来的合资外方那么强势,而是在困境中通过多轮谈判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去落实开放、平等、共赢的关系以及活跃的商业思维,使其成为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所以根本问题,不是受困于组织形式的某个失败决策,而是交棒中职业经理人们逐渐失去的企业家精神,失去打破组织桎梏寻找创新办法的锐气。这其实是很多公司面临的共同课题,今年包括保时捷、捷尼赛斯等外资在中国业务方面接连换防,他们需要的领导者,不仅是有能力提升短期经营,更是能带领品牌在今天的中国市场走出一条长远的路。
出路
要从头创业,让大象在暴风中起舞。新的领导班子让人看到这种可能,比如把技研出身的卢晓放在总经理,营销出身的薛海涛放在副总经理,就是积极的改变,让内行干将去抓关键竞争力。上汽通用不是平地而起,它是真有没能发挥出来的厚血储备,也是真有力挽狂澜的手腕。
首先,它有本土开发的经验和能力,并且接下去会拥有更多的本土研发决策权。卢晓就曾表示,这得到了股东双方的认可和支持。这是重塑上汽通用的关键。中国市场转型太快,相比全球非常具有独特性和超前性,过去凡事等喂的策略已经失效,它要求从技术到产品都要更本土、更快速。
据悉,未来上汽通用不少新车定义与研发,将100%围绕中国市场需求而来,100%由中国设计和工程团队主导完成,精准匹配中国需求与喜好,同时也将大大优化研发成本,提升推出速度,保障产品质量。
我们已经能够看到部分研发成果。比如上面提到的全新一代PHEV就是泛亚自研,中国市场上的奥特能平台电池系统也是泛亚主导开发。
而在智能化方面,2023年底上汽通用成立了软件及数字化中心,这是通用首次在全球针对单个区域市场成立的软件开发中心,提升本土化数字产品开发的自由度和开发效率。据悉,目前整个数字化产品的开发流程已经100%由中国本土团队独立完成。
并非所有合资都能祭出这样的支持。大众是所有合资当中本土化的样板。我之前和一位合资品牌负责人交流,他说大家问他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们为什么不学习大众,和本土企业合作、建设本土研发中心。对方表示,没有所谓能抄作业的方法,对于本来中国销量占比较小的品牌,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很难从集团层面去做单个市场的投入,只能对齐全球开发、均摊成本,在有限资源下找到节奏。
这也从侧面看出两个投资方的灵活和信心。比如电子电气架构,短期内就会存在两套系统。通用正在研发新一代架构,落到全球车型;泛亚正在研发第三代电子架构,和全球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差异化,一是针对中国需求,二是强调小步快跑,每年做迭代更新,相对全球会倾向长期广泛的规划。长期再去强化和集团的一体化方案。
其二,上汽通用也在从组织和流程上进行优化。王从鹤之前分享,泛亚就在致力于一套VAVE方法,致力于降低成本、提高价值,强调产生良性利润,以创新而不是垄断的手段去实现降本,而非短期内只考虑成本和价格。
这要求他们从研发模式和商业模式上都做出创新,同时做出采购策略和组织优化,摒弃老套的组织架构,比如加入Cost Engineer,独立于工程和采购部门之外,专注于价值分析;采用前置化开发,在立项之前就引入先进技术,而不是等到项目正式启动;通过集成化和供应化的方法,简化系统方案,从而提前解耦开发,更早地开始验证过程,提升效率和推出速度,成为一个真正能战能打的组织。
其三,上汽通用需要从营销层面找回长板。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合资”和“外资”,不只是一种成分,更是一种处境。“合资”意味着“传统”、甚至“代差级落后”。与此同时,伴随“电进油退”的市场更替“中晋洋退”的心智浪潮也十分汹涌,全球化倒退叠加民族自豪感崛起,令合资的品牌光环迅速消解。
这使得“营销”变得尤为重要,过去这是上汽通用的长板。我之前在微博说起,我无比喜欢以及怀念那个喊着“热爱我的热爱”、“未来为我而来”的上汽通用,特别会抓住时代情绪,特别会把情绪化作力量,直到今天凭空提起总能让人热泪盈眶。
相信别克的“宁静、致远”,凯迪的“所有伟大,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都曾深深打动过很多人。但是从某个时间开始,你几乎再也没有听到过同等分量的话。
一方面今天的传播环境确实变了,老方法似乎也很难奏效,人们缺乏耐性去细品一句文人slogan内涵的品牌调性和人文关怀;今天建立一个品牌形象,需要锐化的断言、高频的曝光、以及适合去中心化的大流量传播策略。另一方面传播策略过去一段时间侧重产品和技术,但是在包装层面又缺乏本土品牌擅长的极化包装,很难夺到技术话语权,结果就是技术很牛,但又吹不出牛。这两点之后都至关重要。而负责营销的薛海涛出身五菱,其实是有胜仗经验的。
其四,眼下是一个不错的机会,重新进行品牌资源规划,比如雪佛兰。之前有过很多传言,关于别克和凯迪比较明确,但是雪佛兰的去留却有不少争议。雪佛兰是最早销量崩盘的品牌,但是底层没有问题,它是因为上有别克,资源不足,而在中国被严重低估的品牌。现在加上别克也在进行主动下沉,留给雪佛兰的空间更小。
但是通过进口却有机会把它做高。通用之前布局的进口平台道朗格,首家旗舰店8月已经在上海开业,并且也引入了第一款产品雪佛兰太浩,一款60万以上的大型SUV。这也是雪佛兰真正擅长的经典,是重塑品牌的气口。
在危机当中寻找机会
商业不是线性发展的,它是一场起伏曲折的无限游戏。上汽通用入华,1998年第一款车下线,2001年销量就达到10万,有过凯越的辉煌, 也有过林荫大道的败北,2008年母公司差点破产,但是它胡业绩极佳,差点签下北京奥运会的赞助,2017年突破200万的历史高点,也出了三缸这样的昏招,2024年他们再次面临新的挑战,这也只是一个伏笔。
有人喜欢把合资企业塑造成一个阶段性产物,认为合资模式为中国汽车产业从0-1带来了技术、市场和人才,却完成了历史使命,不再被需要。
我也并不这样认为。我依然相信,绝大部分人存在对于多元文化、多元产品的需求,具备广泛而自由的欣赏能力,而不是被狭隘的暴论决定该不该去喜欢。这不仅是合资在中国长期发展的理由,反过来说也是我们自主品牌赖以成功出海的理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