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半导体大厂,群创光电南京厂倒闭”、“南京又一大厂,上汽大众南京工厂面临关停”、“南京北站终于开工了”、“南京2035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
向来低调的南京,近期可谓甚嚣尘上。这也侧证了无论有没有“大厂”,作为“三省省会”的南京,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牵动着大众的神经!
一、有上海在,“南京上限就有限了”?
2024年9月14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南京成为全国首个获批的省会城市。
最新南京“2035版总规”城市性质、核心功能如下:
性质: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功能: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而在2016年获批的“2020版总规”中,南京的定位是: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我们可以看到,南京的定位仍为“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非“国家中心城市”。这也标志着南京在“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上画上了一个句号。
众所周知,南京是“弱省会”城市,一直想借“国家中心城市”来提升自己的“首位度”。
所以,大家最关心最在乎的还是南京“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毕竟在草案上是有“国家中心城市”这个表述的。
据悉,早在2021年1月的南京市两会上时,南京首次提出五年打造“超大城市”的目标。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超大城市。面向“十四五”,南京未来的城市定位之一是“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
甚而,在2021年2月南京获得国家批复的首个都市圈时,“新华日报·交汇点”还发表《首个获得国家批复的都市圈,南京凭什么?》一文,预测称“南京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指日可待”。
不过,更令人意外的是,有着“高教第三城”之称的南京,只剩下“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而在“2020版总规”批复中,国务院却给了南京“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本轮似乎有点遗憾。
舆论认为,“南京这次规划批复是失败了,基本上退出了全国竞争资格,各种头衔定位都是区域级别,甚至连全国科教中心也丢掉了。江苏其余城市只能更差,国家定位不可能高于南京,这意味着江苏未来不可能获得一流项目、资源和政策支持了,这些只会去一线城市,不会来二流城市布局。”
当然,与此前相比,南京在交通方面的定位是得到了提升。
南京交通,从“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晋级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事实上,无论是高铁,还是航空,江苏交通规划多数都是围绕南京而展开,而非“最强地级市”苏州,这正是省会功能的体现。
据查,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会杭州、安徽省会合肥“2035版总规”暂未批复。
那么,我们来看看同为省会城市的广州。
9月2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的愿景,赋予了广州“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广东省省会、中国重要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国际商贸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
我们可看到,广州的定位更高、功能更强、分量更重。广州在部分核心功能定位上,还彰显了“国际范”,比如赋予了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功能,这是南京不具有的。广州强调了“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而南京科教方面比广州“强多了”,此次批复却没有体现,有些出乎意料。
对此,坊间物议沸腾。
“国中落选,本来规划稿定位是国中城市!”
“本次规划,毫无疑问的确定了南京在国内地位的降级!”
“有上海在,南京,包括杭州,上限就有限了!”
“长三角所有的战略,都是以上海为中心,其它城市其次!”
“没有这份文件,南京还有遐想,这份文件发布,断了念想吧!”
所以,网上出现“南京已经没有‘大厂’了”的论调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在南京“2035版总规”批复的前一天,即9月13日,在经历了多少年多少次的期待之后,“南京北站终于开工了”!
基于以上,我们认为,“南京北站”也只是奠定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仅将补齐南京都市圈西北区域的短板,无疑滁州等皖中地区将受益,能否辐射到苏北区域都是未知数。不过,凡事无绝对,如果“宁淮城际”开通,淮安应该是可以“沾点光”的。
如前文所述的,三年前南京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的超大城市。据查,去年南京常住人口增长5.59万人,总数达到954.7万人,按近三年增长趋势,想在“十四五”突破千万人口目标,极有可能“泡汤”。
二、南京的“症结”在哪?
毋庸讳言,在中国城市的实力榜上,南京尚未达到一流。
但是,在国家城市系列中的地位,郑州、西安等经济实力不如南京的城市,均已跃升为国家中心城市,而南京却仍在门外。为何?
“某种意义上说,南京是一个四面被围的城市,东部上海崛起,阻隔南京成为华东中心;东南苏州,抢走了南京省内龙头地位;南部杭州,掠夺了南京对南部辐射的更广阔的腹地;西部合肥与武汉,阻断了南京向西市场扩张之路。”自媒体“天下城市”作者罗天昊曾发文直指南京的症结所在。
据此,南京出路何在?
首先,在本省内,南京必须提升“首位度”,也就是“强省会”政策;要赶超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江苏大哥”。
其突围的核心在产业定位。资料显示,钢铁、石化等传统支柱产业一直是南京经济压舱石。
2023年南京GDP为17421.40亿元,排名全省第二,全国第十。当年,南京市石化、电子、汽车、钢铁四大重点行业合计完成产值超9000多亿元,占全市总量比重达60.3%,其中钢铁、石化工业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20%以上。去年南京旗帜鲜明提出巩固提升四大支柱产业,每个产业都明确了提升方向、具体项目和责任主体,压舱石如今更为举足轻重。
事实上,南京只有完成自身的产业升级,对外才能北向完成对苏北、皖中等广大腹地的辐射。据悉,南京的工业转型升级,成绩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在运动型多用途用车(SUV)、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这四个领域的增速非常惊人,且强劲势头延续。此外,南京的软件产业,仅次于京沪深之后,位居全国第四。比如很多人不太了解的紫金山网络通信与安全实验室,是真正的高科技,解决了中国重大的“卡脖子”难题。另外,南京的生物医药产业也有巨大潜力。南京不仅是传统医药市场的几大巨头之一,在新兴生物医药领域也完成了布局。
当然,南京的核心竞争力还有14所、55所、28所、724所、8511所、晨光集团……这些军工产业。
这一切得益于南京科教文化产业的实力。南京大学数量全国第四,双一流大学全国第三,高达13所,仅次于京沪,而整个江苏的大学,则是全国第一。强大的科教实力,使南京的产业升级,拥有了强大的人才储备。
不过,单纯看产业,南京确实没有太出众的产业,缺乏能带动整体产业经济的龙头企业。上海想到的是金融,深圳想到的是电子科技,杭州想到的是电商,苏州想到的是工业园,南京想到的是——古城!而且,“大厂”的产业集群效应无疑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例如,阿里带动的是整个供应链直播电商生态产业,比亚迪带动的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群……
所以,南京的科教实力无可否认,但如何才能人尽其才呢?从网友所言可窥一二:“南京是大学多,但是没有集群效应,还是比较散,比如像武汉光谷这种。另外人才流失也多,市场吸纳不了这么多毕业生。还有就是高校对本地的优惠政策也没有,比如上海本地上985可以减分这种……说实话南京应该好好利用一下高校优势。”
其次,就是长三角城市群及南京都市圈间的合作。
根据最新“总规”,南京将依托沪宁合、沿江、宁杭、宁宣黄、宁淮、宁滁蚌等发展带,引导沿线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紧凑发展。
这些地区间的合作发展,无外乎“产业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源、水利及生态环境”等一体化协作共建。这方面的分析文章众多,这里不再赘述,仅推荐《》一文供大家参考。
插个题外话,大家挺好奇的是,“国家级重大规划”为何南京总是第一个被关注的?
2024年9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南京是第一个获批的;2021年2月,“南京都市圈”是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
你说南京重要吧,并没有被“特殊对待”;你说被轻视吧,却又两个“首获批”!令人费解,也着实尴尬!
“为其它城市在国土空间规划和都市圈发展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能想到的只有这一点了。嗯?是挺“宝贵”的。
吐槽归吐槽,总之,南京未来依然可期!但面对杭州、合肥的快速发展,南京要有紧迫感!不进则退,名称中唯二带“京”字的城市,南京确实需要激励一下自己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