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大地流金。走进江苏大丰、东台、兴化三地交界的盐城市大丰区草堰镇,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青砖古道、小溪石桥,俨然是一幅缓缓舒展开的古朴秀丽的古镇风情图。
草堰镇源于古盐场,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起初被称为“竹溪”。随着时光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而今的草堰兼具古朴与现代,古镇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元素,现代文明的进驻和传统文化的保留,在碰撞中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色古香的老街区
留住文化的“根”与“魂”
丁溪是邻近草堰镇区的一个古村落,在丁溪青砖铺就的千米老街上,古稀老人杨宝祥自豪地向来宾介绍起古镇的历史:“最难得的,是古时候丁溪的许多遗迹都保留了下来。”古庆丰桥是丁溪的标志性建筑,该桥建于南宋年间,横跨丁溪夹河,沟通东西小街,虽经明、清两次修缮,但古桥主要结构建造方式未曾改变。桥下拱门朝南两侧石刻阴文对联:“丁像水形玉带千寻环海甸,溪涌虹影金鏊百尺驾云衢”,朝北石刻阳文对联:“路接东亭砥柱双擎临凤井,水通北堰文澜一曲赴龙门”。
竹溪盐街是草堰的另一处古街,在这里传统文化的精致纤毫毕现。竹溪盐街本着“仿古像古、修旧如旧”,马头墙、红灯笼、雕花窗,中国传统古建筑的特色显著,沿街有理发店、面馆、熟食店、文玩书画店等林林总总。在古街上,有一位爱好书画、喜欢木刻的老人刘鸿宾,他曾历时2年完成《草堰木刻》,为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被誉为“中国木刻水浒第一人”。
在草堰文化馆,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张士诚传说、草堰烙画、“翔鸿”松花蛋、蒋氏中医正骨、胡氏黄金饰品等,令人目不暇接。大丰区文化馆馆长蒋波表示,草堰千年古镇非遗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在进行挖掘、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更新中增进民生福祉
在204国道草堰镇段和串场河之间,有一条隐藏在茂盛草木中的沙土路,路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范公堤”三个大字。“经历了沧海桑田后,草堰镇堤段是苏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范公堤。”草堰镇旅游办负责人钱军介绍,范公堤草堰段为宋代原堤,南北走向约3.5公里。
古庆丰桥
范公堤现已失去其捍海功能,随着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旧204国道迁址拓宽,不少地段已离开了古范公堤。古堤两旁,悠悠串场河奔流而过,新建的204国道车流滚滚,往来繁忙。
顺着范公堤路段一路北上,不时可见老人在堤旁的小游园里锻炼休息,“这里原来是一块废弃厂房,政府把这里打造成了一处公园,每到晚上,广场上都非常热闹。”附近退休居民王大爷感慨道,古镇修缮,让他们的生活更便利、舒适了。近年来,该镇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扎实做好传统历史建筑、范公堤等保护修缮工作,让文物保护利用有内涵、有品质、有效益。
“我镇始终坚持赓续历史文脉、弘扬历史文化,细致梳理摸清了全镇传统历史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名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家底,让保护传承更有精度。同时,重抓全镇23处文保单位以及1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保护修缮,还原历史风貌。”草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荣虎介绍说。
透过公园繁茂的树木,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为了突出富民强村、宜居宜业,该镇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发展质效,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民富裕富足,扎实走好现代化建设的“三农”道路。
推动古镇向“新”提“质”
城因人而兴,镇因人而盛。草堰不仅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下足了功夫,还在经济转型和文旅创新方面做了大胆探索。近年来,该镇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全面育强企业主体,另一方面大力育强新兴产业,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交通便利的草堰镇
“这里环境好、人友善。而且,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我们所需要的几乎所有设备。”在高润新能源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内,面对参观考察的客商,公司的工程师分享着对草堰的感受。该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组件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生产、销售,生产的产品远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谈起选择草堰的原因,企业总经理季虹艳表示,这里便捷的交通、丰富的配套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引擎。目前,草堰镇正全力以赴强产业、扩投资、争项目,奋力赢得发展主动和竞争优势。草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荣虎表示,该镇将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来抓,牢牢守住“四个不得”底线,突出产业招商、以商引商、应用场景招商,不断扩大内外联动“朋友圈”和“发展圈”。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实行“一项目一专班”,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高效运行“马上办”工作机制,让服务跑在需求前面、审批跑在项目前面,打造项目建设全程无堵点的“草堰服务”模式。
与此同时,该镇还邀请东南大学李新建教授团队对范公堤沿线草堰古镇和丁溪古镇片区制定保护修缮提升规划,按照范公堤遗址保护、夹沟两岸景观环境提升、五街十八巷格局保护和基础设施提升等开展相应的保护修缮提升工程。以串场河为水域廊道,以范公堤为陆地轴线,串联古闸、古井、古桥等水利遗址和生活遗迹,重点打造出草堰古集镇五街十八巷和丁溪“六古”(堤、闸、桥、井、河、街),真正体现出“烟火气”和“文化气”皆具的特色古镇。(杨加明 袁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