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商业角度 破解世界变化」
这是「商业侦探佳」的第 126篇视频
大家猜猜看2024年,经济增长最猛的是哪个国家?算了,你们也别猜了,估计你们也猜不到,答案是:圭亚那!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预计圭亚那今年的GDP增速能达到33.9%,比第二名超过了整整20%,零头都比欧美要快得多!
而根据圭亚那政府的官方数据,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速更是冲到了将近50%!
这是碰上什么一夜暴富的好事了?到底圭亚那解锁了啥财富密码?它的经济值得期待么?是投资宝地么?关注我,商业侦探佳今天带你认识一下下一个能源帝国:圭亚那。
圭亚那 第一感?
说到圭亚那这个国家,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了解,不瞒各位,在认真研究它之前,我一度认为这是个非洲国家,遍地丛林和动物,不是说法语就是说西班牙语,就因为这,我还被老公吐槽是不是地理不及格,Well,后来我发现确实我这些奇怪的印象都错了,但真不全怪我,为什么?
首先是一直以来存在感是真低,圭亚那地理位置不是在非洲,而是在南美,国土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就是一个湖南省那么大,人口只有80万,算是南美国土第三小,人口第二少的小国家。
再来说说为什么我会误会它为非洲国家:OK,先看看南美各国的总统,是这样的,基本都很白,你再看看圭亚那的,基本都是黑哥哥,你难道不觉得更接近非洲大家庭么?
而说到语言,在南美,不是说西班牙就是葡萄牙语,圭亚那Guyana这三个字读着都更有拉丁感,但偏偏人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是不是有点特立独行色的意思,那它的经济到底怎么样呢?
我们先说结论:一直到2015年,都特别特别不怎么样?到2015年的GDP才只有32亿美元,啥概念,也就和卖丑鞋的Crocs的年营业额差不多,也就是个中型企业的规模。
人均GDP只有5600多美元,在本来也不算富裕的南美都是倒数,经济体量还不到古巴的一半。
但从2015年开始就突然腾飞了!
腾飞之前圭亚那什么样?
接着我们先说说2015年前圭亚那经济扶不起来的原因:要说圭亚那,自然资源还是可以的,它的名字来自南洲当地语言,意思是多水之地,拥有一部分亚马逊热带雨林的圭亚那也是对着起这个名字,水系丰富,山清水秀,怎么拍怎么出片 ,原本这片土地,养育着当地9大部落,大家过着捕鱼打猎种地,靠天吃饭的日子。
而哥伦布在1498年发现圭亚那之后,这份平静就此被打破,圭亚那先是被荷兰殖民,后来又被英国抢走。殖民时没有发现啥金矿银矿的圭那亚,在英国人手上,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糖和乳胶。
要说英国人对圭亚那是很不地道,一直到1966年独立,圭那亚80%的出口还是被3个英国公司掌握,钱都让英国人拿走了。
但赚了钱的英国人也没建设基础设施,也没有发展工业,几乎没建立教育,唯一的大学还是1963年才建立的,却留给圭亚那一个到今天都还没完全解决的大问题,一直“卡着圭亚那的脖子”……怎么回事呢?
英国留了啥烂摊子?
英国殖民期间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从非洲运来黑奴,另一个是从印度引进了劳工,造就了现在圭亚那的两大主流种族是非洲裔和印度裔。
英国殖民政策一个核心内容,就是“divide and rule”,分而治之,就是说在殖民地,通过经济文化宗教等等方面划分出水火不容的两派,通过保持两派间的内部矛盾,稳固自己的统治。
英国殖民1966年停止前,为了抑制偏向社会主义,代表印度裔圭亚那人的人民进步党,简称PPP,英国人和美国人联合扶持了代表非洲裔圭亚那人的人民国家大会党简称PNC,进行对抗。
但非洲族人一直比印度裔少啊,所以临走前,英国人又顺手改了一下大选选举规则,让他俩掐得更势均力敌。独立后的圭亚那,长期深陷PNC和PPP,非洲裔和印度裔的权游当中,虽然近二三十年政局动荡不断改观,但种族矛盾一直是圭亚那政策文化环境的底色。
可以想像从独立开始,没有工业,没有基础设施,也没人才的圭亚那,在两权相争之间,发展得有多艰难,到了2015年,圭亚那还只是依靠农业和矿产业,因为基础设施太差,虽然守着好山好水,旅游业没基本发展起来,在南美经济鄙视链的末端苦苦挣扎。
那2015年怎么突然圭亚那就转运了呢?,不是遇见神龙,而是发现了原油。
石油是如何被发现的?
说起来圭亚那发现石油的过程也很戏剧化,虽然新能源发展了很多年,但是人类对原油的依赖依然只增不减,而全世界油越用越少,还动不动就因为打仗啦自然灾害啦,受影响,所以能源企业一直在找油,特别是Exxonmobil。
上个世纪圭亚那邻居苏里南境内发现石油后,地质学家们就盯上了圭亚那附近海域的海底盆地。
猜测是潜在的原油储备大户。还没被美孚收购的Exxon在90年代末就和当时缺钱的圭亚那政府签了一份开采协议。条款是有史以来最有利于原油公司的之一,不但允许开发的海域大,而且开发者可以拿走开采所得利润的一半。
但因为勘探难度高,经过很多年,合作方换了几茬,也没勘探清楚到底有油没油,只得出结论,在圭亚那勘探石油和赌博一样,挖到宝的几率只有五分之一,但是成本却是天价,随便开口井就起价1.75亿美元。
2013年,Exxonmobil也犯了选择困难症,不知道到底是要把开发权还给圭那亚政府,还是砸钱豪赌一把。
就在这个时候,能源企业Hess以及中海油,分别出资买走这片资源30%和25%的份额,并愿意承担勘探挖井的大部分成本,这才开始了对这片宝藏海域的正式勘探。奇迹还真得发生!
2015年的5月ExxonMobi宣布在圭亚那附近的海域发现了大规模的原油,这还只是开始,之后不断挖宝,到今年5月为止在这一片海域总共发现了30个油井,加在一起的总储备量超过110亿桶原油。
这是啥概念?就是意味着人口不到百万的圭那亚一下子就超过科威特,成了全球第六大原油储备国。
圭亚那火力全开?
这一重大发现后,圭亚那发生啥了呢?ExxonMobil带头的能源三兄弟,很快进入全力开采的状态。
目前已经在圭那亚整体投资了550亿美元,这个投资规模就是圭亚那2015年GDP的17倍多,可想而知对于圭亚那的经济刺激能有多大,从2019年圭那亚开始产油开始一直到去年,原油开采从每天不到10万桶,暴涨到64.5万桶,而按照现在的计划,2030年,圭亚那的日产量还将能达到160万桶,成为南美洲第二。
而且圭亚那的原油储备不但多,而且开采成本很低,才35美元一桶,大家想想国际油价有多高,就知道有多赚钱。
圭亚那的GDP,也跟着原油开采的上升,大步向前,从2020年开始,多次成为全球GDP增长第一,三年时间翻了3倍,人均GDP在去年上升超过2万美元。
而今年上半年,圭亚那原油产业的增长达到了67.1%,贡献了圭亚那GDP的主要增长。围绕原油开采,其他产业也受到刺激,酒店餐饮纷纷落地圭那亚的首都Georgetown。光为建总部,ExxonMobil就投资了1.6亿美元,而ExxonMobil的到来,给当地创造的就业机会有6200个之多。
圭亚那简直就是“穷小子中了彩票头奖”啊,但happy life真的来了吗?
圭亚那石油 福兮祸兮?
可没那么简单。惦记圭亚那这点家底的人太多了,靠着当年签订的偏向能源企业的合同,光是去年ExxonMobil,hess和中海洋就分别拿回家29亿,18.8亿和15.2亿美元的利润。
这是这一年,他们从圭亚那拿出的现金流是圭亚那GDP的三倍。预计从今年到2024年,这三家能源公司可以从圭亚那赚到1350美元。
除了“贪婪”的石油公司,圭亚那还面临着更大的危机,和不消停的中东一样,发现石油之后的圭亚那,和“邻居”的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眼红的”委内瑞拉,甚至在去年底搞了场公投,投票要入侵圭那亚,占领有油的地区。
在历史上委内瑞拉就曾经霸占过圭亚那的小岛。如果真得打起来,估计圭亚那赚的那点钱也都给军火商赚到了。这些都还是表面能看到的,本来就存在的腐败问题、过快的开采潜在的环境问题等都会“吃掉”圭亚那眼前的财富。
这就是为什么发现原油的国家不少,,其他很多经济基础不好的原油国家发展得都不怎么样,陷入所谓的“资源诅咒”。
比如1995年发现原油的非洲国家赤道几内亚,将近30年过去,除了当权者靠腐败赚得朋满钵满,老百姓还是很穷。
那这几年圭亚那发展得怎么样呢?
圭亚那真实情况如何?
虽然圭亚那的GDP翻了好多倍,但圭亚那现在依然有将近一半的人口还是生活在世界银行每天5.5美元的贫困线之下。
大部分人并没有因为原油产业的发展而找到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收入。更惨的是,巨大的投资和快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当地物价,通胀率在去年达到6.6%,特别是食品,越来越贵,很多老百姓根本负担不起,所以教师等行业人员都在罢工,要求加薪,能分享到石油财富。
能源是有限的,在开采完之前,圭亚那能不能发展出更多元更平衡的经济,就是最大的问题。不然等被榨干之后,还会回到原点。石油经济在圭亚那在刚刚开始,到底这是诅咒还是转运,其实就看圭亚那如何和时间赛跑,在有限的时间当中如何快速发展更多产业,发展教育,发展基础设施,为明天的明天作准备。
作为一个地少人少的小国,面对富可敌国的大公司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圭亚那能打好手里的牌么?你看好它的未来么?
文中非原创视频截图且未标明出处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所有
「商业侦探佳」系列视频
系三橙传媒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视频「“英国盖茨”灭门案最全复盘:商业阴谋 vs 情报灭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