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明显减少。在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也只有赵国能够在长平之战中和秦国展开一场巅峰对决。不过,在七雄中,赵国的君主却是最后一个称王,也即直到赵惠文王在位时,赵国才正式称王,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在战国七雄中,楚国是第一个称王的诸侯国。早在西周时期,楚国就僭越称王了。楚武王三十七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楚武王闻讯大怒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很早就去世。周成王提举我的先公,竟然只封给他子爵的土地,让他住在楚地,蛮夷部族都顺服于楚国,而周王室不提升楚国爵位,我就只好自称尊号。”于是当即自称王号,称为“楚武王”。
楚武王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当时周王室衰微,对楚国无可奈何。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相继称王。当然,吴国和越国都不是战国七雄。在楚国之后,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而这,意味着魏国和齐国的君主都正式称王了。
在徐州相王后,已经进行商鞅变法的秦国自然不甘示弱。因此,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25年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在此基础上,公元前323年,发生了五国相王这一历史事件。
二
五国相王指的是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并且互相称王的历史事件。不过,对于五国相王中的赵武灵王,却不在国内使用王号,只是称为君或者主父。至于赵武灵王这一称号,则是赵惠文王后来追谥的。对此,在笔者看来,赵国之所以最后一个称王,主要是因为赵国在战国前中期比较弱小。在五国相王时,楚国、齐国、秦国、魏国、韩国、燕国都已经称王。但是,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而是将精力放在变法图强上。
在赵武灵王刚刚即位的时候,赵国屡次败于齐、秦之手,损失惨重。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就在赵雍即位的第二年,赵将赵护被魏国击败,韩举被齐国在平邑击败,韩举被俘,平邑、新城被攻占。
赵武灵王八年(前318年),赵国参与的五国合纵伐秦活动失败,三晋联军攻至函谷关外,被秦军击退,随后秦军在庶长樗里疾的率领下出函谷关长驱直入,于次年(前317年)大败三晋联军于韩国的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联军被斩首八万余级,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了。同年,齐国乘赵、魏为秦大败之时,于观泽败赵、魏军。
赵武灵王十年(前316年),赵国的中都和西阳被秦国攻占。赵武灵王十一年(前315年),一作赵武灵王十三年(前313年),秦将樗里疾攻占蔺地,俘虏赵将赵庄。
三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胡服骑射之前的赵国,不仅在和秦国、齐国、魏国的较量中屡战屡败,连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和身边的中山国,都经常袭扰赵国。正是因为赵国实力上的相对弱小,所以,赵武灵王主动舍弃了王号。到了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正式推行胡服骑射。经过这次变法后,赵国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而在赵武灵王去世后,赵惠文王正式称王,并追封父亲赵雍为赵武灵王。
最后,在五国相王中,使用王号的中山国是赵武灵王做梦都想消灭的心腹之患。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接受五国相王带来的王号,基本等于和中山国一起加入魏国主导的联盟,这是赵武灵王不愿看到的。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山国这个诸侯国,在称王后就引起了齐国的不满。
所以,赵武灵王之所以没有称王,也是希望打消秦国、齐国、魏国、楚国等大国的警惕,从而为自己推行胡服骑射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换而言之,赵武灵王去除王号,无疑为后来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提供了借鉴,通俗的说就是舍弃虚名,从而闷声发大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