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拜登政府能否在对华政策上留下一些积极遗产值得观察。”
王毅外长与布林肯会面
当地时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联大期间应约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这是两人今年以来的第四次会见,距两人7月在老挝的会见刚好两个月,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8月访华相隔仅一个月。据美国舆论称,这也是两人在11月美国大选前的最后一次面对面会晤。
在拜登政府临近卸任之际,中美高层如此频繁地互动释放何种信号?双方这次谈得如何?接下来,中美关系又将呈现出怎样的态势?
美方为何想见面
作为习近平主席的特别代表,王毅外长于本月22日起赴纽约出席第79届联大相关会议和一系列双多边活动。此次与布林肯的会见被安排在王毅在美国行程的倒数第二天。
“这是双方在参加联大活动期间举行的一次工作会晤,并非专门的会晤。其性质、重要性和取得的成果与8月沙利文访华举行的新一轮中美战略沟通不同。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借多边场合进行双边高层会晤,已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种惯例和常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指出。
与今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7月在老挝东盟外长系列会议期间的情形相同,这次也是王毅“应约”会见布林肯。
“这说明拜登政府在任期已进入倒计时之际仍希望保持对华沟通。一方面,它想避免中美关系动荡、分散其对其他议程的关注;另一方面,它也希望中方能解决一些美方关心的问题,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从而让美方得到实惠。这应该是布林肯主动要与王毅见面的真正原因。”吴心伯说。
从中方角度看,吴心伯指出,中方的对美政策保持着高度连贯性,致力于和美国发展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目标始终不变。随着美国进入大选冲刺和权力过渡阶段,延续两国高层交往的势头、保持与拜登政府的联系,对中方来说也是有必要的。
中美关注点不同
本次会见的地点设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办公室,持续时间一个多小时。现场视频显示,会谈开始前,王毅和布林肯在一片快门声中握手寒暄。有评论称,地点的安排经过一番考量,照顾到了双方的舒适度。
从中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就本次会见发布的新闻稿看,双方就一系列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进行了“坦诚、实质性的”讨论。美国国务院还用了“富有成效”这一措辞。
就会晤内容看,王毅先谈到中美关系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在近两年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进展,指出止跌企稳的势头能否延续,仍取决于双方努力;后提出中方的一些重点关切,包括美方不能总是以“两副面孔”对华、美国应恪守一个中国原则、中方坚决反对美方对华经贸科技打压等。
布林肯则强调了双方利用外交手段管控竞争、坦诚讨论问题的重要性,并谈到美方对乌克兰局势、南海、人权等方面的担忧和关切。
“从双方表达的立场看,中美的关注点有一些差异。”吴心伯指出,中方更关心美国对华政策层面的问题,包括美国对华的认知、对华政策的定位以及美国对华遏制打压的基调。王毅特别提到反对美国对华经贸打压等。相比之下,美方更关心一些具体问题,包括俄乌冲突、美方人员在华涉案等,反映出拜登政府在对华问题上的一些关切,希望推动中国采取一些行动。
对于美国国务院认为会晤“富有成效”,吴心伯作出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美方与中方讨论了它所关心的问题;二是双方接下来可能会在一些双边和多边问题上有所进展,包括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中美在一些领域仍有合作机会。”
此外,外界关心中美元首近期是否会举行新一轮互动。“接下来,两国元首利用多边活动的机会再次举行双边会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双方也在为此做准备。”吴心伯说。
存在结构性问题
这是王毅与布林肯的年内第四次会面,可能也是两人在11月美国大选前的最后一次面对面会晤。
站在拜登执政周期末尾,回首过去三年多,中美关系曾因“飞艇事件”等经历新的低谷。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美关系在曲折动荡中实现重回巴厘岛、通往旧金山,取得的进展来之不易。
今年以来,两国保持高层交往势头,包括年初高官在曼谷闭门会谈,美国财长、国务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相继访华,两国防长举行近年来首次面对面会谈,上月举行新一轮战略沟通等。但与此同时,两国关系仍然暗流涌动。
最近一段时间,无论是新一批对台军售获批、再邀日澳印领导人在美国开会“对抗中国”,还是在众议院“中国周”通过几十个涉华法案,美方一系列消极举动显得格外扎眼。
有舆论指出,拜登政府试图稳住中美关系改善的势头,但在大选压力下,它不能对中国显示软弱,从而被共和党抓住把柄。它可能会释放更多强硬信息,以讨好部分选民。
如何看待美国对华政策的“两副面孔”?在大选临近、两党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接下来一段时间,中美关系会不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更多影响?
“今年中美双方延续了去年双边高层交往的势头,这与拜登执政最初两年形成鲜明对比。”吴心伯指出,可以说,保持高层交往已成为当前两国关系的一种常态化特征。这表明双方都有意愿通过接触来解决一些问题、推动一些合作、达成一些共识。如果双方不见面,就无法推动这些目标。
“但加强接触的同时,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长期存在。中美关系仍有结构性问题。”吴心伯说,从双方此次会晤看,中方现在关心的还是美国对华政策层面的问题,即美国对中国消极导向的定位和消极甚至冲突导向的政策设计。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中美关系就会不断恶化。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中方希望两国关系实现止跌企稳、稳中有进,但企稳的势头仍是脆弱的、仍有不确定性,所取得的进展仍然有限。在拜登执政的最后几个月里,这一态势难有大的改变。美国国内政治对两国关系的外溢风险可能会越来越大。”吴心伯指出。
展望未来一段时间,“除重点关注美国大选外,美国在中方关心的问题上究竟会不会有实质性动作,拜登政府能否在对华政策上留下一些积极遗产值得观察。”吴心伯说,从更长远的角度看,我们要对中美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有思想准备,同时也要积极把握中美博弈的可塑性与可变性。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延伸阅读
当地时间202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纽约联大期间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这次会见,是今年王毅外长与布林肯的第四次会见。谭主了解到,此次会见时间比计划要长。还有什么特殊之处?谭主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聊了聊。
第一问:今年频频在中美会见前“提前高调预热”的美国,这次却相对“低调”,为什么?
答:对于美国来说,“高调预热”是要传递特定信息。今年7月,双方在老挝万象会见,布林肯提前一周就单方面发出见面预告。这是因为会见时间正值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美国深知东盟国家不想在大国间作出选择,所以试图通过“高调预热”来展现自己在中美关系上的管控力。然而,伴随美国大选进入关键阶段,拜登政府在对华沟通上也承受一定压力,既要避免冲突发生对选情造成冲击,又要防止对手用对华示弱来攻击自己,“低调”宣布比较稳妥。同时,两国重视沟通的实际内容。美国之前一度迷信“麦克风外交”,认为可以通过心理优势“占到便宜”。但多次过招后意识到并不是这样,更需要重视沟通的实际内容。中方愿意沟通,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沟通的目标不是治标是治本。而真正治本需要美国改变认知。态度端正,才能导向实质效果,这是中方一直向美方传递的信息。
王毅和布林肯握手
第二问:王毅外长与布林肯一年见四次,在拜登任期的最后几个月仍继续交流意义何在?
答:一方面,世界变乱交织。乌克兰危机已进入第三个年头,外溢效应不断加剧;中东地区,巴以冲突尚未平息,黎以冲突又骤然升级。因此,中美抓住机会进行面对面沟通,更凸显中美关系不仅限于双边层面,更事关世界和平。美国有意寻求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与中国的合作。
另一方面,中美双方正在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共识。从美国往届政府来看,两党交替后,美国对华政策会出现调整,但也存在一定延续性。因此,不管今年美国大选结果如何,就稳定中美关系而言,延续两国高层交往势头,是没有坏处的。这次会面也算是“天时地利”,联合国大会虽然在美国举办,但并非美国主场,在多边机会下进行双方会见,对仍存变数的中美关系来说是一个双方都有舒适度的安排。
第三问:中美这次见面正值中东局势升级,这个时期内见面,中美讨论热点问题,双方会表现出什么差异?
答:在热点问题上,双方的态度确实有差异。自当地时间9月23日起,以色列持续空袭黎巴嫩多地,中东局势再度激化。一向对中东“热心”的美国,却迟迟未与黎巴嫩会见。在美国时间25日的会议上,布林肯口头表示了美国努力防止局势升级。显然,民主党并不想让中东冲突升级影响自己的选情,同时也不能放弃其中东战略布局中的以色列。究其根本,美国最在意的还是自己的利益,对于热点问题表面上喊“降温”,不希望冲突外溢,实际动作却是对“自己人”不断偏袒和支持。再看中国,大规模空袭不久,美国时间9月23日,王毅外长就会见了黎巴嫩外长,并且重点交换对中东局势的意见。除此之外,中国还在联合国大会期间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在短短3天内进行了近30场会见,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抓住任何可以交流的机会,希望与更多国家沟通,这是中国外交坚持开放性的表现。
王毅和布林肯会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