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新学期开始后,不少学校、家长“晒出”孩子的课后作业:学做一道菜、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每天坚持体育运动、在游学中记录成长点滴……各种实践性、体验性强的创意作业,寓教于乐、趣味满满,让学生动脑、动手还“动心”。但也有家长反映,部分“花式”作业重形式轻内容,超出了学生能力、增加了家长负担,甚至催生出“代画手抄报”“代拍视频”等“作业生意”。(光明日报)
在“双减”的大背景下,随着地方层面各种“作业新规”的落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面作业”的总量大为压减。与此同时,各类创新性作业,颇有顺势补位之势。此类作业,虽然名曰“创新”,但其实很多都是源于教师的“灵光一现”甚至是心血来潮,未必有关于科学性、合理性及其效果的严谨验证。从现实反馈的情况看,很多“创新作业”“花式作业”,根本就是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为创新而创新、想当然式创新,不在少数。
学校所布置的“花式作业”,很多都属于不切实际、繁复至极。有家长吐槽,但凡小假期,实践类作业就是三项起步。赶上寒暑假,光手抄报就得做四五张,还有参观博物馆、科学小制作等任务;有的小学,要求二年级的孩子写网络素养提案、画数学课思维导图。甚至有幼儿园,要求小朋友们做视频展示,分享假期见闻……凡此种种,丝毫不考虑低龄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强加于人。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布置给学生的所谓“创新作业”“花式作业”,最终都变成了家长作业。家长帮着做手抄报,帮着拍视频,帮着做方案、搞展板。在教师和学校的口径中,此类作业,被表述成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能力和综合素质”。只是很遗憾,此类单方面的“憧憬”,往往是无从检验的。相较于标准化课程教学和书面作业所带来的直观后果,“花式作业”的效果,是高度不确定的,甚至可说是空转的。
义务教育阶段,书面作业要总量控制、适可而止、有规可循,各类“花式作业”同样也不能游离于规则之外自行其是。当一些学校的创新作业一再呈现出形式化、荒诞化的迹象,那么理应对之进行反思、加以规束。“创新作业”,理应是一种合理范围、合理方式、合理内容的创新,而绝不应该成为拍脑袋的、荒腔走板的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