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番茄汁
夺嫡,一般指古代帝王之家的子嗣们对皇位的争夺。
这样的事,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并不稀奇,比较有名的如曹丕与曹植的手足相残、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的玄武门之变等,但要论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当属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
旷日持久的夺嫡之争
这场夺嫡之争最早在大阿哥和皇太子之间展开。
1675年,康熙改变清初几十年不立储君的传统,册封不满两岁的胤礽为皇太子。胤礽是康熙原配妻子赫舍里所生,他前面还有个哥哥叫胤禔,是惠妃所生。不过,按封建长幼排序,胤礽才是嫡长子。两个人的背后,都有强大的势力支持。胤禔的舅舅纳兰明珠是武英殿大学士,胤礽的叔姥爷则是内阁首辅索额图。不过,胤礽的另一优势在康熙。因赫舍里生胤礽时难产而死,康熙对赫舍里的感情又特别深,所以他特别疼爱这个刚出生就丧母的孩子。因此,面对长子与太子的斗争,康熙站在了太子一边,他罢黜明珠,太子一党赢得第一回合。
胤礽则恃宠生骄,不仅行事乖张,在索额图的支持下,甚至密谋提前继位。这种对皇权的威胁是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康熙将索额图处死,又废黜了胤礽,将其拘禁。康熙之废胤礽,主要是怒其不争,并非一棍子打死。已经失势的大阿哥,却跳出来落井下石,奏请康熙杀掉胤礽,并强调“今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这种毫无手足之情的浑话让康熙大怒,将其夺爵、圈禁。大阿哥在夺嫡一事上就此下线。
不过,胤禔在下线前拉了个垫背的。他跟康熙说,有个叫张明德的术士曾预言八阿哥胤禩日后必大贵。胤禩为人踏实能干、品行端正,内外关系确实都处理得不错,在大臣中有“八贤王”的美誉,并非像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描述的那般阴险虚伪。康熙在太子被废没多久后就让他署理内务府总管事即为明证。但群众基础太好在当时并非好事,如果说大阿哥的话在康熙心中埋下了对胤禩猜忌的种子,那么之后当康熙要求众臣推荐新太子人选,大家伙一致推荐八阿哥胤禩时,一向反感和警惕手下人拉帮结派的康熙,就认为这是胤禩在背后运作,故而在废太子仅一个月后,胤禩也被革去贝勒爵位,降为闲散宗室。
第二回合中,长子胤禔彻底丧失夺嫡希望,太子储位出现危机,八阿哥胤禩受到处罚。为他求情的皇九子胤禟、十四子胤禵等也受到康熙的斥责,从而在之后日子里被贴上了“八爷党”的标签,只有四阿哥胤禛算得上赢家。虽然之前他与八阿哥走的比较近,两家府邸相邻,但在这次事件中他秉承着少说话、多做事,一没有像大阿哥那样落井下石,反而常常帮着胤礽说话;二没有为八阿哥求情,而是一心一意地服侍被废太子一事气病的康熙,收获康熙好评,事后被封为亲王。
康熙痛定思痛,从废太子一事看到了诸皇子结党倾轧。为保持朝堂稳定,仅仅半年后,他重新立胤礽为太子。不过,这位太子爷复位后,行事作风一如既往,继续在朝中暗暗培植自己的势力。这种作死的节奏,康熙自然不会再惯着他。1712年,康熙下旨,废掉胤礽太子之位,将其拘禁看守。至此,胤礽彻底下线。
此时已恢复贝勒身份的八阿哥,可能又看到了机会,向康熙上密奏,请康熙给他恢复工作。康熙认为这份密奏是在试探他,把八阿哥又批了一顿。后来康熙有一次要去塞外巡幸,胤禩因故未去送行,而是送去两只海东青。两只老鹰送到康熙手上之时已奄奄一息,康熙认为这是在比喻他年老多病,被气的差点犯了心脏病,发出了“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的绝情谕旨。
事实上,以康熙的聪明才智,不会看不出这其中的蹊跷之处。胤禩就是再猖狂,断不至于、也不敢如此直白地向他宣战。但康熙对他成见已深,不管胤禩是否有争储之意,但他在朝中的良好口碑就是他不受康熙待见的原罪。换句话说,他在朝中的威信越高,康熙对其警觉度就越高,他被立为储君的可能性也就越低。
第三回合,八阿哥完败,连带着他的两个忠实粉丝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也跟着下线。最后只剩下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两个亲兄弟之间的终极对决。
关于这二者之争,历史上存有这样的传说,康熙原本是传位给胤禵,胤禛联合隆科多改了遗嘱。比如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杨珍教授的研究,在二废太子之后,康熙虽然不再公开设立储君,但暗地里选择十四阿哥实行自己的秘密建储计划,为避免再出现之前那种皇子争储,康熙对此一直秘而不宣。结果,康熙帝1722年冬在畅春园突然去世,未及交代后事。负责拱卫京师、戍守畅春园的步军统领隆科多率先得到这一消息,他经过反复权衡,将康熙去世的消息率先告知胤禛,并以武力相支持。这一历史悬案至今仍有人在讨论,不过无论实际情况如何,结果是胤禛继承大统,得到消息从甘州回京奔丧的胤禵则变成阶下囚。
第四回合,四阿哥胤禛成为这场旷日持久的夺嫡之争的最终胜利者。胤禛的胜利,主要在于其韬光养晦,善于隐藏。他在朝廷其实也有自己的小集团,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但他隐藏得很好,未为外人所知。电视剧《步步惊心》里有一幕,一废太子后,八阿哥集团开会,纷纷认为这是上位的好时机;而胤禛则在居所气定神闲的练习书法,当十三阿哥问他何不打击太子时,他写了一个“等”字。事实证明,面对强势且多疑的康熙,等待合适时机给予关键一击,才是夺嫡之路上的最佳选择。
相对来说,三阿哥胤祉和十三阿哥胤祥在夺嫡之争中则是个“小透明”。胤祉虽然最有学识,骑射也精湛,但口才不行,不善与人交往,他与太子关系很好,在二废太子之后,他就退出了夺嫡之争。至于胤祥,在一废太子时,康熙曾有过对他不好的评价,而且在十四阿哥以上诸皇子中,他是唯一一个康熙生前未予封爵之人。这说明在夺嫡方面,他要么自己曾参与过,要么替四阿哥胤禛投石问过路,综合他与胤禛的关系以及之后雍正帝对他的重用来看,后者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康熙一生共有35个儿子,序齿的有24个。除了上面参与到夺嫡之争的9位皇子外,还有15位皇子。以十四阿哥为分界线,前面5位,后面10位。如果说后10位因年龄、资历等因素无法参与夺嫡的话,那么前面5位有实力参与但选择置身事外的皇子最终结局如何呢?
富贵不一,总体善终
五阿哥胤祺的生母是宜妃,与九阿哥胤禟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与胤禟不同,胤祺自幼由仁宪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抚育长大。这里顺便提一句,因为当时天花肆虐,清朝宫廷实行皇子抱养制度,即一出生或幼年时被交给他人而非生母抚养。他们认为以此可以提高皇子的存活率,像康熙年幼时被送出宫外抚养,雍正出生后就由孝懿仁皇后抚养等就是如此。
由于仁宪皇太后是蒙古族,本身汉文化素养比较差,加上她对汉文化也没有太多好感,结果胤祺9岁时还不认识汉字,只通晓满蒙文字,这样与他的哥哥弟弟相比,就输在了起跑线。好在仁宪太后心性和善,为人敦厚,胤祺在她的抚养下长大,身上也保留了满蒙男子的憨厚和直爽。性格因素加上汉文化基础薄弱,让胤祺在夺嫡之争中自觉地置身事外。康熙对这位皇子十分喜爱,称其“心性最为良善,为人敦厚”,封他为恒亲王,这样的待遇在康熙的诸多皇子中并不多见。
雍正帝即位后,胤祺第二个上表祝贺,表示拥护。雍正对其生母宜妃和弟弟胤禟非常不满,但并没有因此牵连到他,反而让他处理一些隆重但无实权的事务,比如祭祀皇陵、主持拜祭等,给予其较高的政治荣誉。
1732年,胤祺因病去世,终年54岁。雍正亲自给他撰写祭文,称他“秉性温和”,赐谥号为“温”。与雍正的昔日政敌三阿哥、八阿哥、十四阿哥等相比,五阿哥胤祺得以善终,结局算不错的。
皇六子胤祚,与雍正同为德妃所生,六岁时夭亡。
与其他皇子相比,七阿哥胤祐有两点不足:其一,其母成妃出身低微,背后无家族势力支持;其二,天生残疾,腿脚不便。因此,康熙对这个儿子也没有太上心。不过,胤祐却颇为励志,积极追求进步,成年后主动请缨与康熙一起亲征噶尔丹,统领皇家精锐部队镶黄旗大营。或许也正因为上面两点,胤祐从一开始就没往储位方面去想,而是把自己准确的定位在“臣子”上,安分守己,老实做事。正是有这样的心态,他在夺嫡之争中没有站队,跟每一个阿哥关系都不错。
雍正即位后,对这个勤勉听话的弟弟也很信任,让他继续掌管军务,并晋封他为淳亲王。1730年,胤祐去世,享年五十一岁。雍正评价其“敬谨小心,安分守己”,并赐谥号“度”。
皇十一子胤禌,十一岁时夭亡,无封号、无后嗣。
皇十二子胤祹比较特殊,其生母为定妃,由宫廷侍女苏麻喇姑抚养长大。苏麻喇姑本是孝庄文皇后的随身侍女,早年与康熙帝接触较多,教过康熙满语,还照顾康熙的饮食起居。这样的特殊地位,使得她在皇宫内有自己的单独居所,还有服侍她的杂役、太监和宫女。康熙为慰藉其晚年孤独寂寞之情,将皇十二子胤祹交予其抚养。苏麻喇姑也将全部心血倾注在胤祹身上。在苏麻喇姑的精心培养下,胤祹养成了不骄不躁、独善其身的性格,对任何事情都能淡然处之。
成年后,胤祹继续保持这种佛系性格,为人低调,只听从康熙的指派做一些祭祀、赐葬、祭陵等方面的差事。雍正即位后,他被封为履郡王,后来遭雍正猜疑,被降为贝子,再降为镇国公。但胤祹对此宠辱不惊,没有表露任何不满。而雍正此举,或许也是出于权谋方面的考验,不久,就恢复了胤祹履郡王的封号。乾隆即位后,晋封其为和硕履亲王。胤祹虽然为人佛系,但做事方面还是颇有水平。从康熙到乾隆,当时宫廷内的重要祭祀、丧葬活动,他都是主要负责人,而且都办理得井井有条。在康熙所有皇子中,胤祹活的时间最长。乾隆二十八年(1763),胤祹去世,享年七十九岁,乾隆赠谥号“懿”。这可能与他一生恬淡闲适、淡泊名利的性格有关。
最后,再说一下其他几位皇子的命运。
皇十五子胤禑三十九岁病故,一生未获重用,也未被打击,做过最大的事是给康熙帝守陵。
皇十六子胤禄,与胤禑同母不同命。他很早就与四阿哥胤禛交好,最终押对了宝。雍正即位后,将其过继给没有子嗣的庄亲王博果铎,继承了庄亲王爵位。与其哥哥不同,胤禄为人精明能干,得到雍正、乾隆两朝皇帝的信任,长期担任议政王大臣。1767年,七十三岁的胤禄去世,算得上富贵终生。
皇十七子胤礼、二十子胤祎、二十一子胤禧、二十二子胤祜、二十三子胤祁、二十四子胤祕(皇十八、十九子夭亡)因彼时年幼,均与夺嫡一事无关,长大后虽所受恩宠有别,但都得以善终,不像八阿哥、九阿哥那样,不仅被褫夺爵位、削除宗籍,甚至名字都被改成阿其那(汉语意“猪狗不如”)和“塞思黑”(汉语意“讨厌鬼”)。
纵观整个夺嫡之争中众皇子的表现及最终结局,大体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一种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另一种则是在权力面前保持人间清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只有选择的不同,没有对与错的区分。
参考资料:
1.杨珍.拨开雍正“夺嫡”的历史迷雾——雍正帝继位前后评析(J)。紫禁城2013,3。
2.吕健.雍正初年朋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杨玉.清前期皇子抱养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年。
4.罗冠华.电视剧《步步惊心》对历史上“九子夺嫡”的改编(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6,14(04)。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番茄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