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空军授予夏北浩“机械师尖兵”荣誉称号60周年,大力传承航空机务优良传统,推动机务文化创新发展,空军机关组织编撰了图书《夏北浩故事》,近期由蓝天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以夏北浩同志成长经历和“夏北浩检查法”总结推广过程为线索,按照“生平事迹、艰苦成长、刻苦立业、敬业创新、优良作风”5个篇章展开。书中汇集了夏北浩同志亲笔撰写的发言稿、思想自传、空军历次推广“夏北浩检查法”的相关资料,以及战友们的深情回忆和评价等珍贵历史文献资料,通过讲述夏北浩故事,溯源航空机务优良传统。
作为学习夏北浩精神的配套读物,《夏北浩故事》旨在通过宣传教育、回顾历史、典型引领和文化熏陶,进一步增强航空机务人员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持续推动航空机务战线优良传统传承,以过硬能力和严实作风为加速推动空军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
近日, “空军红色地标巡礼”系列宣传活动来到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夏北浩模范机务中队”。活动期间,《夏北浩故事》图书交流会上,作者牛强军、编辑苏俊与官兵互动,分享夏北浩的故事,交流写作感悟初衷。
“只要人听党的话,飞机就能听人的话。”“宁肯自己辛苦千万遍,决不让飞行员担半点风险。”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和背后的感人故事,在官兵中引发强烈共鸣。
图书《夏北浩故事》精彩片段试听
1957年1月,夏北浩在新会县如愿以偿参军入伍;2月,在广州军区空军编入新兵连,分配到机务部队;3月,进入四川成都空军第十三航空学校学习,成为第15期学员。然而,穿上新军装的喜悦还没有褪去,现实的挑战却一个接着一个找上门来。
空军第十三航空学校校门
第一次听飞机原理课,教员虽然打了许多浅显的比方,可是夏北浩一点也没听懂。
夏北浩,这个生长在广东农村的孩子,文化程度低,听不懂普通话,也不会说普通话,在家乡连电灯都没见过,教员讲授的什么空气啊、动力啊都听不懂,这个公式、那个定律更是莫名其妙,这可急坏了夏北浩。这天晚间,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心想:“一开头就这么困难,往后怎么办?”班长陈其旺看透了他的心思,对他说:“文化低不能怪我们,这是旧社会造成的,光着急也没有用,要下决心学。”
夏北浩(第二排右二)和战友合影
夏北浩越想越觉得班长说的话对,他想起旧社会的苦日子,父亲、祖母和两个姐姐,相继病死、饿死,哥哥躲抓壮丁逃到外地去做工,自己八岁下田干活,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呢?一直熬到家乡解放,这才上了几年学。
现在,国家送自己进了航空学校,要自己学维护飞机,有这样好的条件,怎么能因为听不懂普通话就放弃学习? 怎么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学? 想到这些,夏北浩的信心又足了,决心把困难踩在脚下!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从此,夏北浩把全部精力、全部时间、全部身心都用到学习上去。
夏北浩在检查飞机
夏北浩觉得自己接受能力差,唯恐对课堂上教员讲的内容记不住、理解不了,上课时就特别注意集中精力听教员的讲解;听不懂普通话,就把班长和能听懂普通话的广东籍战友当成老师和翻译;不懂的知识,每次课后三番五次地找教员和战友补课;不熟的知识,就几遍、十几遍、几十遍地去练;时间不够,就早起、晚睡,节假日也不休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复习功课;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把当天的学习内容一遍遍过“电影”。
夏北浩这种勤奋扎实的学风、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学习精神,伴随他的一生,成了他一生工作生活的注脚。
凭借一股苦学的劲头,凭着坚韧顽强的精神,夏北浩突破了重重障碍,在教员的耐心教导和战友们的热情帮助下,他以九门功课全都取得五分的优异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被分配到部队担任机械员。
部队开展学习夏北浩活动的宣传栏
作者
苏 俊 翟羿鹤
朗读
王子霏
图片
王 韬 范泽浩
视频
马雪宁 邹梦梦 孟向阳
马繁荣 范泽浩
音乐
《守候》
词:杨照君
曲:赵 耀
唱:王钰博
打卡“空军红色地标巡礼”
文章来源:人民空军(ID:RMKJ-19491111)
【微信号:skdjwz】
主 办:北部战区空军政治工作部
刊 期:第1958期
监制:贾俊峰赵 越
本期编审:刘汉宝 王学峰
责任编辑:李俊林
投稿邮箱:skwxgzh@163.com
立即关注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支持我们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