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走进“香格里拉之源”:G227国道上那些古老故事与新的传奇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刁明康 杨峰 见习记者 林梦晴 胡倩

6月28日,随着国道227线改建项目麦巴段通车,“中国三大最美国道”之一的G227国道宣告全线贯通。至此,凉山木里至甘孜稻城香格里拉的路程缩短了近100公里,通行时间缩短了2.5小时。

8月底,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木里县,沿着美国植物学家、人类学家约瑟夫·洛克的足迹踏勘G227国道,有岁月留下的古老故事,也有时代发展带来的新的传奇。


木里香格里拉湖。邹森摄 木里县委宣传部供图

其拉村

洛克线的向导与主播

在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镇其拉村见到56岁的翁丁和他的儿子偏初时已是深夜。父子俩已在洛克线上担任向导30年了。带着游客从其拉村出发,经满措营地、新果牛场、贡嘎扎则等地,徒步五六天,安全到达稻城亚丁,便是他们的任务。

洛克线起源于近100年前,约瑟夫·洛克三度探访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那个被他称为“香格里拉之源”的地方。

其拉村作为洛克线的起点,对外通道从“人不能并肩,马不能双行”,到如今有了硬化的通村公路,时间记录着这里的变化。

翁丁家的民宿,30多年前,徒步来的客人横七竖八地睡在地上;现在有23个房间,可同时容纳40多位客人。

坐在小马扎上的偏初,正与另一位主播直播连麦,介绍洛克线。透过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大山里的小伙向山外的世界喊,“扎西德勒(藏语,意为吉祥如意)!”


俄亚大村。邓邦敏摄 木里县委宣传部供图

俄亚大村

400年古寨的“去”与“留”

作为木里藏族自治县俄亚纳西族乡俄亚大村为数不多的大东巴(纳西族对传统宗教人员的称呼),英扎次里要忙的事很多,村里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以及各种节日,只要找上他,他都会前往主持。

在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东巴代表“智者”。英扎次里是俄亚大村里唯一会造东巴纸的大东巴。在结实的东巴纸上,他写下最古老的东巴文字,一种原始的、世界上极少数尚且存活着的图画象形文字。

古老与现代,交织成了英扎次里的生活。他24岁的儿媳妇,是俄亚大村168位直播网红之一,在她看来,村里的年轻人似乎只有两条路:出去打工或做网红。

俄亚纳西族乡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多亏了这些网红博主,村里依靠直播卖出去许多农产品,手工织品和纪念品也越卖越好。“他们让更多人看到东巴文化,看到真实的村子。”该工作人员说。


木里最高峰恰朗多吉。邹森摄 木里县委宣传部供图

马鹿场

G227沿线的生灵守护地

沿着G227国道蜿蜒而上,3300多米的深山人迹罕至,只远远望见一排小白屋坐落于山腰——四川鸭嘴野生动物繁殖基地,当地人更习惯称之为“马鹿场”。

马鹿,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舔食盐碱。包括场主周征华在内,目前有6名工作人员长期居住在“马鹿场”,采取轮班制,两人一班,负责日常的巡山和野生动物救护工作。

迄今为止,周征华和队员们已救助马鹿、丹顶鹤、猫头鹰等多种野生动物,其中不乏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采松茸的少年 杨峰摄

博窝乡

与松茸共生的人们

早上6点,木里藏族自治县博窝乡天色灰白。16岁的根呷曲比斜挎棉麻包,利索地骑着摩托车上山。海拔4000米之上,松茸藏在漫山遍野的川滇高山栎下。

这是根呷曲比挖松茸的第6年,每年暑假,采松茸是他最重要的事。“遇到小松茸不能采,这是人人都会遵守的约定。”他神情严肃地说。

博窝乡副乡长张奇表示,在木里,采摘松茸代替了过去木材伐运和加工,成为家家户户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年能收入几万元,占总收入来源八成以上。

和脚下的土地共生,村民护林防火,松茸反哺,为土地上的人们带来收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
封面传媒旗下封面新闻
284839文章数 8798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