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改造完毕的曹杨一村。
曹杨新村老照片。 资料照片
说到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上海人的第一印象:光荣至极。
"红瓦白墙小楼房。"曾有歌谣这样唱道。文学作品也来此"取景",小说《上海的早晨》中有一段关于纺织女工代表汤阿英搬进曹杨一村的描写——"只见一轮落日照红了半个天空,把房屋后边的一排柳树也映得发紫了。和他们房屋平行的,是一排排的新房,中间是一条宽阔的走道……"
翻开上海地图,能看到很多带有"新村"字样的社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改善居民特别是工人们的住房困难,上海在全国率先以较高标准集中建设了一批住宅基地。
岁月变迁,城市发展,工人新村也逐步老去。如今,率先进入城市建设存量更新阶段的上海,努力通过城市更新,让更多的老厂房、老旧小区、老建筑焕活焕新——重塑空间,注入功能,焕活记忆,链接情感,成为城市中的"生活秀带"。
今天的曹杨新村,见证历史的老房子更胜往昔。传承城市文脉的基础上,为居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也激活了区域发展新动能。当年的荣光,在厚实的"民生"二字中有了新的延续和演绎。
迎来新生
"有煤气灶啊、自来水啊,当时还有哪个小区有?"
曹杨一村居民潘金华讲起过去,语调不自觉地上扬,"能住进一村,是一家人‘睡觉都会笑醒’的事。"
1951年,曹杨一村始建;第二年,大批上海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在鲜花、鼓声、欢呼声中入住曹杨一村。"当年,在国营棉纺织厂工作的母亲当选为劳模,我们才分到这里一间房。"潘金华说,"家中有5个姊妹,我最小,是1956年出生在曹杨一村的。"
虽叫"新村",但曹杨新村的社区营造、规划理念、房屋建造及设施,在当时算得上"顶配"。
如今曹杨新村村史馆内,保存有一张绘制于上世纪50年代的曹杨新村平面图,黑底白线间可以窥见当时先进的规划理念:新村内道路纵横交错,房屋沿着道路与河流的走向排列成扇形,红瓦白墙斜屋顶,兼具了上海老式里弄的功能和"邻里单元"理念。
岁月磨砺,当年的"簇簇新"也渐渐蒙尘——改造之前,曹杨一村每层住3户人家,两间大的面积约22平方米,小的不到14平方米。楼道狭窄、空间逼仄、公用厨卫的不便使得邻里矛盾日益突出。居民们盼望改善居住条件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2019年,借着普陀区启动旧住房成套改造的"东风",曹杨一村被纳入首批名单。
一方面,突出历史风貌保护和传承,要求主要墙立面不得改变,重点保护部位的改造要突出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另一方面,切实改善居住环境。
改造启动伊始,街道广搭平台,召开听证会,做好方案解读,让居民充分了解、表达、参与改造签约的全过程,同时将居民合情合理的意见及时吸纳。改造中,设计师一次又一次入户与居民面对面沟通,设计师团队根据近1500户居民房间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求,"一户一方案"为每家每户提供个性化、精细化设计方案。
"有的居民家里人少,需要一整间大屋子;有的家里人多,需要多隔出一个房间。"设计师金晓明回忆,"我们把居民的个性化需求落实到每一张图纸上,后续环节按照图纸施工、执行。"
2021年10月,曹杨新村建成70周年之际,潘金华和邻里们拿到了回搬新家的钥匙。"现在,我们楼道变干净了,也更宽敞,家家都有独用厨房和卫生间。"生于斯长于斯的潘金华对于新家很满意。
小区的门头恢复了红五星式样,外立面则修旧如旧,架空线全部入地,居民头顶不再有"蜘蛛网"。小区主干道也被拓宽,小区内的花园更大了,还增加了停车位和充电桩等。
未完待续
这个国庆节前,普陀区文旅局推出了"苏州河十二国色"水岸乐游节文旅产品,其中一条线路"侬好,上海生活",正是涵盖了曹杨新村、百禧公园等地标,将烟火日常同都市时尚串联。
如今,曹杨新村的"宜居舒适"正向小区外延展枝丫。
一旁的百禧公园,曾是上海"最长"的菜市场——曹杨铁路农贸市场。火车的汽笛声、商贩的叫卖声逐渐远去,经历更新,这里成了沪上首个"高线公园",有可供市民运动、休闲、参与文化活动的场地,成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示范项目。今年,这个"生活圈"还将升级迭代,曹杨新村街道的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陆续启动,包括打造居民区议事空间、桂巷网格、健身中心、敬老院等。
居民们欢颜:"七十多岁的曹杨新村还在不断生长。"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
当年的"全国首个",如今的"逆生长",曹杨新村的故事,映射的是,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上海聚焦安居宜居,发力民生的孜孜以求,那些当年的"第一"在今天依旧能让居民心有依恋,闪闪发光。
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也是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第一批"两万户"工人住宅之一。2023年初,项目初步竣工后,街道向社区居民发放了1300份调查问卷,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将居民关切一笔一画落地现实。如今,环绕228街坊,智慧型净菜超市、特色餐饮美食、文化艺术培训、休闲健身运动、长租公寓、中心绿地广场和社区配套服务等"齐活儿"。
正在改造中的田林二村项目,计划将拆除原有的12幢旧房屋,新建6幢8层和两幢11层带电梯住宅,居民按"拆一还一"原则回搬,每户都比原先多了独用厨卫和阳台,小区里增建了地下车库和配套用房。
虹口区"今潮8弄",将一方包含8条里弄、60余幢石库门和优秀历史建筑的区域更新后,实现了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完善和环境品质提升的有机结合。居民们纷纷发朋友圈感慨:"这是当年我们住过的房子,现在看起来还是‘登样’(有格调)!"
面对新需求新挑战,今年,上海将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更新,分区分类把准问题,综合施策、精准对策。计划完成12万平方米零星旧改、31万平方米不成套旧住房改造,启动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同时将持续推动一批老旧工业区、商业商务区、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宜居温度。
曹杨新村的故事,未完待续。
作者:张晓鸣
文:张晓鸣 图:张伊辰 编辑:傅璐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