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部队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东风-31AG型洲际战略导弹成功后,最近一个星期以来,咱们看到在某音、某手等不少平台上,各种各样的传言又都冒出来了。
官方公布的东风-31AG发射画面
有些说东风-31AG型洲际导弹使用的是“钱学森弹道”,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根本无法拦截的;有些说东风-31AG型洲际弹道导弹相比美国的“民兵-3”和俄罗斯的“萨尔马特”,是机动式的洲际弹道导弹,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每一处地方都可以作为发射场,生存能力远远强过美俄两国的洲际导弹;还有些干脆连东风-51这种“子虚乌有”的型号都拿出来了……
这些奇奇怪怪言论的出现,证明了普通人对于洲际导弹这种“国之重器”,误解和各种刻板印象着实是太多。因此,今天国庆节第一天咱们就来稍微做做科普,对以上问题解答一番。
钱学森弹道与导弹突防
首先是所谓的东风-31AG型洲际弹道导弹采用了所谓“钱学森弹道”,这个,很明显是把典型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性能拿到东风-31AG的身上张冠李戴了。
事实上,一款战略导弹是否具备高超音速滑翔性能,看两个特征:
其一,是看战略导弹的外形设计是否具备典型高超音速滑翔器所必须具备的高升力体气动外形设计,也就是使用头部双锥体或者复杂多曲面乘波体弹头设计,这两种气动外形设计升阻比性能好,才能确保在临近空间起滑;
其二,看战略导弹的飞行弹道,高超音速飞行器的轨迹,相比普通战略导弹典型的弹道式轨迹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下压起滑、纵向震荡和横向侧滑轨迹特征,在飞行末段还可以进行复杂的变距桶滚等机动;
符合这两个性能特点的才是典型的高超音速飞行器。
而从此次东风-31AG型洲际战略导弹的试射情况看,导弹出筒之后火箭军拍摄了清晰照片发布,高清照片上一清二楚,东风-31AG型战略导弹外形就是个再典型不过的锥形体。相比东风-26型战略导弹或者东风-17型战术导弹都明显不同,根本就不是高超音速飞行器所具备的双锥体或者复杂多曲面乘波体外形。
而从东风-31AG打出去之后的弹道来分析,国际民航组织划定的禁飞区也一清二楚,导弹发射出去之后飞的就是一个典型的抛物线弹道,没有高超音速飞行器所具备的典型的高空下压、起滑和机动变轨的弹道特征。
外媒推测的此次中国试射任务的导弹轨迹
因此,东风-31AG型洲际弹道导弹,它使用的不是钱学森弹道,它从本质上讲也不是高超音速飞行器。既然东风-31AG型洲际战略导弹并不是高超音速飞行器,那么它的突防性能呢?
其实,洲际弹道导弹的突防是一个极端复杂的问题,不仅仅要依托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机动变轨等方式来进行突防,还要进行消极/积极干扰方式来实施突防:
所谓的积极干扰方式,是在导弹载荷舱段上安装电子干扰发射机。可以使用噪音干扰或者欺骗干扰的方式,来阻塞陆基火控雷达的火力通道,或在火控雷达上显示出多个假目标,以此来掩护弹道导弹的突防。
所谓的消极干扰方式,则是在导弹的载荷舱段安装多个诱饵弹头。当然,这些诱饵弹头有些是轻质诱饵,有些是重质心诱饵弹头,前者主要是涂覆了金属粉末的气球,只能在无气动阻力的外层空间模拟导弹弹头,后者则是具备一定的重量的角反射器,在弹头再入阶段可以模拟弹头雷达和气动特征。
一枚弹道导弹要确保其突防效果的话,往往需要同时具备多种突防措施,如安装弹上雷达干扰机,安装轻质/重质心诱饵等。总的来说,弹道导弹突防是弹道导弹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钱学森弹道就可以形容的。
弹道导弹与机动发射
那么,如何理解东风-31AG在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可以发射、相比美俄两国的固定式洲际弹道导弹的生存能力更强呢?
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火箭军战略导弹的储备、部署和运用是有一套完备的条令规定的,从弹道导弹的弹体整备、出库检测、装车出动的程序来看,一枚弹道导弹需要经过从储备库提取,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测,然后才能允许出库。
出动之后,也要根据导弹部队火力计划的规定,占领基本阵地,如果基本阵地遭到敌核突击覆盖,则需要启动导弹预备阵地,重新占领阵地之后,才能开始导弹发射的作业程序。
而机动式导弹发射的作业程序,也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占领阵地之后,导弹部队要立刻展开导弹诸元准备作业,对导弹的发射控制参数进行计算。这项工作包括测定导弹大地基础诸元、导弹射击诸元、导弹瞄准诸元、导弹引爆参数等,前置性的条件是要进行测地调平作业。
如果导弹是在预设阵地上发射的,那么大地诸元往往是提前测量好的,直接输入火控计算机即可。如果导弹是在陌生地域发射的,那么在导弹诸元准备作业上,还要加入导弹大地诸元测定,相应的就延长了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
因此,在弹道导弹发射保障上,导弹部队往往会倾向于预先设立多个已经进行了测地作业、设立了测地基准点的预设发射阵地,以确保在弹道导弹火力突击时,可以迅速占领已经测定了大地诸元的发射阵地,确保导弹可以快速发射出去,缩短实施核反击的时间。
这也就决定了,即使是具备了无依托发射能力的东风-31AG,也不是随便在哪儿都可以发射的。效率最高、准备时间最短、最能适应核反击作战客观要求的发射方式,当然还是利用预设阵地发射战略导弹。
同时,对于机动式发射和固定式发射,其实也没有所谓的机动式发射方式生存能力就一定高,固定式发射方式生存能力就一定低的说法,关键看如何进行博弈。
以机动式发射方式来看,机动式发射方式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基地,在全国各地拖着导弹发射车到处跑,导弹发射车总要进行维修,人也总要休息,导弹拖在发射车上一路颠簸之后也要进行检测才能确保打出去的导弹不失效。
更何况,你拖着发射车到处跑,被人拍到了,被泥头车撞上了,或者遭到敌方特种部队破袭,这都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事……因此,所谓的机动式导弹发射车,很多情况下的部署方式是有很大限制的。
以俄罗斯战略火箭军的情况看,很大情况下机动式的洲际导弹发射车,采用的都是平时部署在固定阵地里,在战备等级转进的情况下开始按照预定的巡逻路线跑位,根据弹道导弹兵力计划在多个预定阵地之间转移。
而最核心的当然还是导弹技术阵地,为的是确保导弹可以随时得到检测检修,确保核打击的有效性,那种认为可以一枚导弹“在全国的土地上撒丫子跑”的观点是典型的误解。
同时,固定式的导弹发射井,也没有所谓的战场生存能力一定比机动式发射车要差的说法。很简单,我们前面提到,导弹机动式发射车,并不是总处于机动状态下的,它采用的部署方式,更应该类似于平时固定、战备等级转进时机动跑位。如果遭遇到了紧急核突击,更可能采用冲刺式发射方式,在核弹头落地之前实施核迎击……
那么,这种情况下,机动式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车,是不是又显得相对脆弱一些呢?而与之相反的是,使用固定式发射井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往往会采用强固地下井设计。
比如最典型的,美军MX洲际弹道导弹,就使用了抗压能力达到5000psi的强固地下井,此类发射井的抗毁能力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使用高标号混凝土来浇筑发射井筒体,使用高强度的合金钢作为骨架和制造发射井井盖,使用主动/被动抗震和抗损设计等。
此类地下井在面对苏联55万吨弹头的地爆模式攻击时,只要弹头落在发射井200米外左右的距离上,就可以基本确保发射井无虞,而以现有洲际弹道导弹的打击精度来看,能够做到200米精度的洲际弹道导弹少之又少。
因此,即使敌方使用洲际导弹来直接打击发射井,要做到可以直接摧毁发射井的难度也非常高。而如果敌方将大量的弹头都用于摧毁发射井,则用于摧毁机动式导弹发射车、摧毁社会财富的弹头就会减少很多,在核博弈上,显然会陷入不利的地位。
因此,这样一来,相信大家就很明确——东风-31AG洲际战略导弹,到底有没有用上钱学森弹道,洲际战略导弹的机动式发射和地下井发射,到底各有什么优劣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