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有多可怕?八年人口锐减3600万,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分享至

安史之乱到底有多可怕?八年战乱人口锐减3600万,西域脱离中原控制1000多年,上百万汉人沦为奴役,盛世大唐从此一蹶不振,被评为史上最血腥的叛乱。

那么,安史之乱到底是怎么爆发的呢?其实安史之乱爆发是历史的必然,即便不是安禄山跟史思明,也会是牛禄山或者马思明这样的造反人士,这是因为彼时的唐帝国自上到下都充斥着无可调解的矛盾,这种矛盾事关生死,最终就以战争的形式进行重新洗牌,可结果却差强人意。



公元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与部下史思明拥兵15万造反。

这15万军队可不是农民起义军,而是正儿八经的大唐精锐部队,是完全脱离生产,日夜苦练军事训练的职业军人。且人数占到了整个大唐正规军的3分之一到左右。

最关键的是,其他正规部队几乎都在唐王朝的边疆一带驻守,因此15万叛军刚一造反就呈现出所向披靡的姿态,沿途关隘纷纷投降,叛军先下荥阳,后攻洛阳,安禄山不到半年就占领洛阳并称帝,定国号大燕。

之后更是轻松攻取长安,唐玄宗携带贵妃皇子出逃,滞留长安的李氏皇族以及百官家眷纷纷遭到了叛军的屠杀,可以说叛军从上到下都对唐王朝以及贵族大臣有着出自骨子里的怨恨。

但仅仅半年后,大燕皇帝安禄山就遭到了部下的刺杀。

由于长期遭受安禄山的毒打,部下严庄伙同阉人李猪儿以及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趁安禄山熟睡时将其捅死,杀父夺位的安庆绪自立为帝,又害怕史思明与他争权,就让其回守范阳。

此时距离安禄山起兵也只有1年,即便自立为帝的安庆绪将史思明推走让叛军的实力大打折扣,但安史之乱也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15万正规军出身的叛军实在是太能打了。



公元756年6月,唐军集结一半以上的精锐,由大将哥舒翰统领,却在作战经验更丰富的叛军手中落得一个大败而归的结局,史称灵宝之战。

此次战败直接造成了长安沦陷,唐玄宗出逃的惨烈局面。

公元756年10月,叛军将领安守忠又在陈涛斜之战中大败房琯。

公元757年5月,名将郭子仪于清渠之战中败于安守忠,不仅将大唐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精兵消耗殆尽,更是直接将安守忠捧上了大唐名将的行列。

要知道彼时的叛军几乎处于绝对的劣势中。

安禄山被杀,史思明被遣回范阳,部分主力还接受了唐王朝的劝降,各地将领几乎都处于观望状态,根本不受安庆绪的节制。

而安守忠几乎是孤军驻守长安,四面受敌。郭子仪又得到了朔方、河西、陇右、安西以及西北各镇的精兵,唐王朝为了支持这场大战不惜超发货币,相当于将唐朝未来的财政和可信度都赌在了这场清渠之战中,可还是没能拿下这场胜利。

如果不是唐王朝有着几乎源源不断的赋税给养,叛军偏居一处,有着较重的后勤压力,那清渠之战几乎就直接打崩了唐朝。



但安守忠毕竟是孤军,两次大胜之后兵力不增反减,终于到了757年8月,郭子仪在香积寺之战中终于打败了安庆绪,双方各自付出了数万精锐阵亡的代价,最终以安守忠的败退告终。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