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0月1日8:45,距开馆还有15分钟,南京博物院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馆内,穿上蓝马甲,戴好志愿者证,陈彩霞快步走到历史馆。1日起,南京博物院延时开放至21点,当日参观人数逼近3万人。
开馆仅10分钟,偌大的展厅就被迅速涌入的观众填满。“各位观众,我们往这边让一让,给别的观众让出一条通道来……”“现在历史馆人员已满,建议您可以先去旁边的展厅参观……”举着写有“静”字的牌子,陈彩霞实时观察着展厅出入口的通畅情况,遇到拥堵及时疏导。
今年是陈彩霞在南博当志愿者的第11个年头。2017年以来,她的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小时。不过陈彩霞笑言,这个“成绩”在400多名南博注册志愿者中只能算中等。“一些志愿者老师空闲时常常就忙两件事——在博物馆,或者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成为志愿者前,陈彩霞是一名文博爱好者。“去一座城市,景点可以不去,博物馆必逛。”成为志愿者后,除了观众引导等基础工作,作为汉语老师的她也负责讲解和文案工作。在她眼里,博物馆同样是一个大课堂——这里以文物为载体,给观众真实、可亲近的历史。
一场讲解,时长约90分钟,加上与观众互动,陈彩霞往往会“拖堂”至两小时。根据不同观众,陈彩霞自如切换不同“版本”,比如,同样讲解碳化稻米,面对“大观众”,陈彩霞会从原始农业、手工业、渔猎业谈到社会发展的变迁;面对“小观众”,她会从有趣的小故事切入,讲解人类对稻种的驯化等等。
陈彩霞尤其擅长从文字入手,将汉字艺术与文物讲解相结合。比如,在古代武器展柜前,她会讲解“戈”字的起源、“矛”字的出处。如何能坚持志愿服务11年?接过记者的提问,陈彩霞同样用汉字“志”作答:“你看,‘志’上面是‘士’、下面是‘心’,就是有一定学识的人要达成心愿。当你发自本心的要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并持续努力,就会发现坚持并不难。”
于她而言,志愿服务不仅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是一段“人生的际遇和成长”。在南博志愿服务队伍里,陈彩霞结识了来自各行各业但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们共事,你会发现自己一直在成长。”
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也让陈彩霞收获不少感动。比如,几个妆容精致、打扮得体的退休大姐相约来逛博物馆,让她很受触动,也萌生了和闺蜜退休后一起看世界的想法。一位青岛观众听完讲解后连声道谢,还表达了对南京人身边有这么好的博物馆的羡慕。“这些点滴小事会让你觉得,志愿服务这件事虽然没有报酬,但它很值得、很美好。”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敏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