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摆满热带水果和亚洲蔬菜的摊档散发着活泼斑斓的色彩。不远处,滑溜溜的鳝鱼在水槽中扭动拍打,发出杂乱的声响,摆在托盘里的鲶鱼则挣扎着感受最后的呼吸。男人推着装货的小车,与晨起买菜的老太太擦肩而过。
整捆整捆的柠檬香草。 DAVID HAGERMAN FOR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在吉隆坡的秋杰路市场(Chow Kit market),摊位上一排排的食品与物产仿佛望不到边,无论是鲜肉,还是芒果和柠檬。摊位下掉落的蔬菜和抛弃的鱼骨之间,是一摊摊的积水。
已经切碎、可做咖喱的调料,包括柠檬香草、小洋葱、姜黄和大蒜。主建筑的左侧是批发日用品的摊位,货品有厕所拔子、厨房用具、调料、干果,还有装在麻袋里的大堆干辣椒。 DAVID HAGERMAN FOR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摊主们爽快地承认,这个地方脏乱且吵闹。但作为吉隆坡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湿货市场之一,它可以让我们对马来西亚传统生活方式有个直观的了解,尤其是摩登购物中心在高楼中迅速涌现的时代。
这位兜售臭豆的商贩每天很早就要赶到市场,好在路边占据一块地方做生意。上午九点,她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回家休息了。 DAVID HAGERMAN FOR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拥有洁净设施、名牌产品和多厅电影院的大型购物中心近年已成为马来西亚年轻中产阶级购物和娱乐的首选。但秋杰路市场仍然是个购买日常用品的好地方,虽然环境粗糙,但应有尽有,包括虾酱、花生、包装精致的马来糖果等在马来西亚市场上流行了50年的东西。
“这里什么都有。”诺里·马力(Nori Malek)说。马力今年64岁,几乎每天上午都要来一趟市场。“我来这里看朋友,买鱼,买菜,然后回家做饭。”
对游览吉隆坡的旅行者来说,购物中心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血拼目的地。但找个上午在秋杰路市场狭窄的走道里漫步,尽情欣赏丰富物品反映出的活力四射的马来文化,尽管会有点儿信息量太大,但绝对是一场感官的盛宴。
过去的几十年中,吉隆坡经历了一场现代化发展狂潮,但秋杰路市场却巍然不动,没受什么影响。透过朦胧的晨光,我们可以看到世界最高的双塔建筑双子塔(Petronas Towers)在不远的前方昂然屹立。
但根据政府的规划,秋杰路市场即将经历一场翻修,翻新后的市场卫生程度将大为提高,也更方便顾客使用。因此现在是造访秋杰路市场的最佳时机,再晚一点儿,部分传统特色可能就会消失不见。
在市中心坐上出租车,几分钟就会到达东姑阿都拉曼路(Jalan Tunku Abdul Rahman)。这条路是纵贯秋杰路区域的主干道之一,名字中的“jalan”在马来语中意思是“大街”。
从高架单轨列车秋杰路站下车(如果你下榻的酒店附近有单轨列车站,也是前往秋杰路市场的交通方式之一),径直向南,到达拉惹阿郎路(Jalan Raja Alang),你会发现秋杰路市场就在你的左手边,沙福安广场(Safuan Plaza)的对面。
市场入口处,充满异国情调的热带水果在摊位上热情迎接你的到来。表皮长满软刺、名至实归的红毛丹用绳子绑着,在排列整齐的芒果堆上空悠然晃荡。种类繁多的茄子上方,悬挂着尚在绿色长豆荚中的臭豆。
市场的入口地带主要由印尼人和马来人占据,他们砍削、称重、切片、包装,为一大早就来买菜的顾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继续向前走,摊贩的主体变成了印度人和华人,偶尔还能看见几个非洲人。
干制鱼虾的刺鼻气味,提醒你已经到达肉类和海鲜区。宰好的整鸡双腿朝上,与大块牛肉和紫红色的动物肝脏在案板上并肩排列。
牲畜的尸体挂在钩子上,需要的时候摊主随时可从上面削下几块鲜肉。白牙森森的牛头凶神恶煞般待在案板上,等顾客将它们买回家炖汤。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商贩塞鲁祖第(Serozudi)一边麻利地切剥牛头上的皮,一边告诉我,他已在这个市场工作了20多年,平均每天卖出15只牛头,每只售价120林吉特,或者38美元。
看着不断滴到水泥走道上的水滴(最好穿上脚背脚趾都不露在外面的鞋),你会很快明白为什么当地人把秋杰路市场叫做湿货市场。
主建筑的左侧是批发日用品的摊位,货品有厕所拔子、厨房用具、调料、干果,还有装在麻袋里的大堆干辣椒。
只在主通道附近活动会让你方向清晰,不至迷路。但只要踏进远一些的通道,就会觉得这种冒险完全值得——你将有机会亲眼目睹豆腐等亚洲美食的制作过程。詹森·杨国雄(Jason Yeo Kok Hiong)的店铺就是一间做豆腐的家庭式作坊,在这里营业已经40多年。
豆腐坊内蒸汽缭绕,工作人员先用特大号勺子将滚烫的豆浆从大桶中舀出,再倒入蓝色的盆子里,让豆浆降温冷却。接着,另一名员工将冷却的物质倒入一只方形木框,盖上棉布,再压一块厚木板,将水分挤出并压制成型。最后,做好的豆腐当天会送到城内多家餐馆。
在建筑的后半部分,市场内唯一的糕点摊档供应种类丰富的马来西亚糖果和油炸小点心。它的旁边是家服装店,出售马来套裙(baju kurung)和蜡染之类的服装。马来套裙是马来西亚的一种传统女式服装,由长裙和长袖上衣组成。
向右走一段,就到了另一座建筑。老年人坐在华人开设的咖啡馆里,一边抽烟一边喝着浓咖啡。附近的店铺里,面条师傅正在歇息。一大早就做好的面条用透明塑料裹着,摆在推车里等待购买。
偶尔也有几个招牌提醒我们现代文明已悄然渗入这些古旧的通道。一个装饰着中国灯笼的摊位上,挂着预付费上网服务的广告。
市场内看不到旅游者,不少摊主都热情开朗,喜欢和顾客聊天。你走过他们摊位的时候,他们会大声跟你说“早上好”。
周金妮(Jinny Chew)就是其中的一个。她的摊档出售黑豆、干蘑菇、来自中国的罐装肉类、酱油和奇形怪状的马来西亚生姜。她说她对市场的翻修充满期待,那样她的工作环境会干净一些。
她所在的店铺“余发兴公司”(Yee Fatt Heng & Co.)是她丈夫从爷爷那里继承而来的。她每周工作七天,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每天早上她四点半起床,然后赶到店铺,迎接当天的第一批顾客。
今年60岁的周女士凭借这家店铺的收入,支付了三名子女大学学费。但她不希望孩子们接管家族的生意。
“做小买卖的生活很苦。”她用英语说道。“每天早上还没睡够我就得起床,而且从来没有假期。根本没有时间休息。”
周女士说,这几年愿意来市场购物的顾客越来越少了,他们更喜欢去大型购物中心,因为那里停车方便。但她希望,市场翻新以后能将部分顾客拉回来。
但通道另一边的卡鲁尔·伊斯干达(Khairul Iskandar)却并不指望太多顾客造访。卡鲁尔今年40岁,他在网上开了家店铺,出售马来西亚传统医药所需的植物根茎、柠檬和鲜花。
他说生意人除了服务老顾客以外,也必须迎合年轻一代马来人的购物喜好。“他们不想亲自跑到市场。”他说:“他们只需在网上看看货物的照片,就直接下订单。”然后他就将货物送到顾客的家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